今天去言几又参加了话剧《呼吸》的座谈活动。两个主创,两个制片人,说实话,之前都不认识。因为宣传活动,知道这部近期上映的话剧口碑不错,买票之后又发现了这个座谈活动,便报名参加。两个小时的时间,制作人满顶作为主持,和观众介绍了剧本翻译、跨文化导演合作、剧作创作、戏剧感受等内容。座谈活动非常成功,过程顺利,座谈内容和气氛都颇令人愉悦。开场阶段,满顶开玩笑说,能在周末抽出两个小时的宝贵休息时间来参加这个活动的人,都是又追求的人。结束语时,又提到,选择看戏是选择了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方式。虽然,这些乍听来都是客气寒暄话。但说这话的人,透着点骄傲,听着的人也觉得备受恭维,像我这样的初级文艺女青年内心还是很受用的。
毋庸置疑,看戏和看电视剧或者某些综艺节目相比,都是更耗费脑力、体力还有金钱的事情。但是,它能带给人的东西,确实是比看电视剧等的东西要多。参加兴趣活动的好处是,平时生活里感觉和周围格格不入的爱好和兴趣,在这一类活动中,能找到同频率的人,有趣的人总会相逢。今天活动的愉悦,也在于,在过程中,听到话剧主创人员谈戏剧理想情怀,做戏的乐趣和艰难。最后,还能在提问环节中,看到多位观众戏迷对话剧的热爱和理解,更加深了自己对这一兴趣的认同感。心里想到,哦,原来真的有人这么热爱戏剧,有人是这样的资深戏迷。现在自由职业的孔小姐谈到自己三五年的规划,无非是一年能拍一两部电影,并且把更多时间留在舞台。在保证物质的基础上,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演喜欢的话剧,去国外参加喜欢的戏剧节。这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方式的状态令人艳羡,我的羡慕之中夹杂着找到自己一生所热爱事业的欣喜,以及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事情的自豪。
近两年,自己也会陆陆续续地买票进戏院,看一些话剧。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都会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至少,一颗追求美好戏剧的心从未丢失。从小在小城市长大,上大学以前,其实没有进过剧场看过话剧。我的戏剧启蒙,还得感谢上了一个资深文艺的大学。当时,学校的话剧社是校园众多社团中的佼佼者,其中,话剧社每年都会排一出年终大戏,在校园内发放免费的演出票,供大家观赏。虽是学生社团,但实际演出效果经常轰动校园,那些主演们各个也都是校园红人。大学四年,一共看了三场,日出,宝岛一村,暗恋桃花源。都是经典剧目改编,现在都还对这三场剧目印象深刻。我想,这就是话剧的魅力吧,过去再长时间,还是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些东西。
工作以后,开始在业余生活找到乐子,同时,也取得了经济独立,毕竟一张话剧票对学生而言还是不小的开支。
一开始,观剧经验少,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从最受欢迎的开心麻花开始。然而,这可能并不是我所欣赏的类型,后面有几场连我自己都笑不出来。又接触了几部先锋导演孟京辉的戏,一开始恋爱的犀牛我是没看懂的,喜欢上孟京辉,是因为黄湘丽的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的你好忧愁,琥珀等一部部地刷。2015年年底,上剧场开幕,在上剧场跟着赖声川跨年,之后柏林戏剧节,上海话剧院都经常去刷刷剧,国产的进口的多积累点看剧经验。有好有一般,还好,我的看剧热情一直都在。
希望自己能一直有热情进剧场看戏,也希望中国也能打造出更多优秀的本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