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博上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在某平台观看一则“男女吵架”的视频时,发现自己和妻子看到的留言竟然各不相同。他看到的评论,大都是以男性立场为主;妻子手机上看到的,却是站在女性立场的评论。这时,他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手机的评论区,竟然也“男女有别”。这则消息很快引起了共鸣,许多网友表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同一则视频,自己和妈妈看到的评论却不一样。自己看到的是孩子抱怨原生家庭,妈妈看到的都是家长自诉不易。
”在算法主导的今天,大数据已经可以精准地将不同的观点,投送给不同偏好的人。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海量资讯,很多都是经过筛选,迎合个人喜好的消息。这看似便利,却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看不到不同的消息、听不到不同的观点,甚至失去辨别真相的能力。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观看某种类型的视频后,马上会被推荐更多该类型的视频;点赞某种类型的评论后,就能经常看到相似的评论;转发某种类型的文章后,就会经常收到这种类型的文章……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大数据”越来越了解每个人的喜好。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大数据”越来越了解每个人的喜好。它会把我们喜欢的观点和话题不断推送过来,而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话题,就会逐渐淡出视野。久而久之,我们接收到的消息变得越来越单一,也越来越无法了解到许多事情的真相。
还记得不久前,艺术家向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造谣,说她退休后生活悲惨并大肆渲染。很快,这些谣言就在网络上疯传,被人不断转发。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也加入“正义”的审判队伍里,对向梅的家人进行攻击和辱骂,给她和家人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即便后来,向梅本人出来辟谣,却依然有人宁愿相信谣言。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影响:当人们反复接收到某个信息和想法时,就更容易相信它是真的。当我们在网络上点击了某些关于“是非恩怨”的八卦后,就会很快收到一大堆关于事情“前因后果”的推送。吸引着许多人埋头在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中,不断地点击、转发,加入群体的狂欢。最后却发现,这不过是别人收割流量的陷阱。在这个网络时代,如果不加思考地沉浸在“大数据”打造的主题乐园里,就难免作茧自缚,沦为“乌合之众”。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网络原本是一片相通的海洋,却不曾想,我们看到的世界早已被“信息茧房”割裂成许多无法相交的“平行宇宙”。想起这样一个段子:“一群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它们得出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如今,信息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却越变越大。网络将那些观点相同、认知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让群体的偏见不断被强化。我们本以为,可以通过网络看到更宽广的世界,最后却发现,限制我们视野的恰恰就是网络。
“很多人看起来在思考,其实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当一个人习惯了接受同样的信息和观点,就容易陷入偏见的漩涡,以为自己掌握的才是世界的真相。一旦遇到不同的观点,就会马上否定,结果让思维越来越固化,再也无法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的样子。你的认知高度,就是你能站到的高度。”“信息茧房”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认同的;它让我们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的。久而久之,我们就再也无法触及世界的真相,渐渐与现实社会脱节。被困在固有的认知里。
要想破茧,就要主动改变:去关注不熟悉的领域、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去接纳不同的想法和思维,才能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
① 推倒自己的墙
董宇辉说:“如果思维是一堵墙,世界就在墙的另一边。”我们的很多决定和选择,都取决于内心的思维和观念,思维越僵化,成长就越难发生。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年轻时,每天下班后都和同事聚会、玩游戏,浑浑噩噩。直到有次,他参加同学聚会,才惊觉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差距。他想要改变,却觉得自己已经36岁,一切都太迟了。好在,后来他及时调整了状态,开始正视自己的现状。决定不再和别人比较,而是从零开始提升自己,终于成功打造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观点: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有什么好努力的;女孩子,还是早点结婚更好;创业有什么好,还是体制内的工作更稳定……这些声音听多了,就容易内化成我们内心无形的墙,阻碍我们的成长。
要想改变,就要敢于推倒心中的墙,主动跳出局限,不断自我革新。
② 丢掉手里的尺
小说《刺猬的优雅》中,主人公米歇尔因为孤僻的性格、不修边幅的打扮,受到身边很多人的歧视。实际上,她是一个知识渊博、为人友善的人,但大家却始终认定她又懒又笨,这样的偏见最终把米歇尔逼上了绝路。在我们身边,“标签化”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一个人,如果不修边幅那他肯定很懒;如果不善言语,那他肯定很笨……不管这个人真实的性格如何,只要被贴上标签,就再也无法摆脱别人的刻板印象。然而,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彼此之间难免存在着差异。如果一味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就难免陷入偏见。就像有句话说的:“有些事我们无法理解,不代表这件事是错的;有些东西我们没见过,不代表它不存在。”一个人成熟的标准就是,不再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去兼容更多观点,去包容更多不同。
③ 去穿别人的鞋
香港富豪田北辰曾相信“读书无用”,他认为无论学历如何,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现状。于是,他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去体验清洁工的生活。他很快发现,事实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那段时间,他每天筋疲力尽回到出租屋倒头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去做提升自己的事。这时,田北辰才真正体会到底层人员的困境,明白了学历和见识的重要。一个人,只有穿上别人的鞋,才能懂得别人的难;看见别人的困境,才能找到许多问题的关键。
作家王小波曾写过一个“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花剌子模,这个国家的君王非常专制。每当有信使传来好消息,他就会龙颜大悦,给信使封赏;每当信使传来坏消息,他就会把信使送去喂老虎。久而久之,大家都只报喜、不报忧。最后敌军兵临城下,他却一无所知。
在“信息茧房”厚重的今天,倘若一味沉浸在算法营造的世界里,就会像“花剌子模国王”一样,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真正清醒的人都懂得,主动破茧,跳出网络,融入生活,走出单一的环境,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转载自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