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里看到了诺贝尔奖2018和2019的颁奖信息,就立马买了两位作家的书,靠直觉先看《白天的房子 夜晚的房子》。看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奇幻。
这本书是波兰著名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所写。诺贝尔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说:“因为她的叙事想象力,以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激情,代表了对人们生活方式多种边界的跨越。”译者也在序言中称:“运用精炼巧妙的波兰文字,在神话、现实和历史的印迹中悠悠摸索。”“文字在似真似幻中反映出一个具体而微妙的世界。她的笔下涌动着不同寻常的事物,但她又将神奇性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开始看了序言,我还有些后悔,害怕被这样的总结诱导,而自己却不能发现作者的写作奥妙,或者自己读后对于这样的序言不认可呢?读过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整本书确实给人这样的感觉,不由得呀佩服起译者的慧眼了。
刚翻开书,看到第一页就感觉到作者的描写是奇幻的。“树木用强壮的腿脚插进泥土里,宛如静止不动的独角兽。”多神奇的比喻啊!有静有动,有现实,有幻想。“酒所有的滋味中最明显、最清晰的就是解脱。”能够把解脱变成一种味道,喜欢作者这种神奇的想象。在整本书里,作者有许多的语言都是像这样,亦真亦幻描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比如作者说伞菇是没有青村的蘑菇,就像是玛尔塔;再比如作者说“加入青草不能给我们半点伤害,它们根本不会理解我们,甚至不会发现我们。那时我们才是外人。”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只有彼此最亲近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伤害。也像有些人说的,经常吵架的夫妻相比形同陌路的夫妻离婚率更低一样。作者无论是对色彩,声音,感觉还是外貌的描写,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文章中有多次出现玛尔塔外貌的描写,比如她身上的味道,她的发型,她的衣着,她的手,甚至于她的口,每一次的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了玛尔塔这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似乎又活在梦幻的世界里的人。
作者组织文章的结构也是虚幻的。整本书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串联而成的,但是往往这个故事和后面的故事又有着无形的联系:或者有相同的主人公,亦或者故事情节有相连之处,甚至题目都有反复出现的时候。比如说以《梦》为题目的故事前后出现了六个,还有《网络中的梦》等接近的题目前后也有好几个。再比如是《谁写出了圣女传,他是从哪儿知道这一切的》前后出现了六遍;一个奇特的人物,玛尔塔也时不时的断断续续的出现在故事中间;还有蘑菇,不同的蘑菇,不同的和蘑菇相关的食谱都多次出现。这些内容看似没有内在的联系,但却感觉是由一条线把它们穿在了一起。
还有奇幻的就是故事情节。比如房子可以在水中,一个植物的体内可以装着过往,梦是如何进入人的身体的,死后的人可以看到活着的自己。最奇幻的就是库尔梅尼斯一生的故事,还有那个神奇的帕斯哈里斯,一个渴望变成女人的男人。
虽然有些内容还不太明白,不知道作者安排的用意,但是并不影响对这本书的喜欢。因为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哲学,看到自然,更可以看到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但是为什么用《白天的房子 夜晚的房子》作为书的题目呢?难道白天的房子是现实,夜晚的房子是虚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