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日本群马县
案件类型:连续强奸杀人
结果:十名遭到强奸,其中八名被杀害
背景:人格障碍造成的扭曲型发泄犯罪
犯罪动机:发泄性欲,满足空缺心理
犯罪目的:违反女性性自由,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利
作案时间:1971年3月31日-1971年5月10日
案件经过:
说起日本群马县,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但是说起头文字D,很多人就会知道一个地方——秋名山,秋名山就是日本群马县的名山,以公路弯道众多出名,并在头文字D里面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历史上的群马县,还因为另一件事情被记录。
1971年春天,日本群马县,发生了多起年轻女性失踪的案件,经过初步侦查,警察并没有得到什么线索,但是决定并案调查。
1971年5月7日,群马县藤冈市一位上班族女性留下了一张字条,“有人问我愿不愿意当他的画作模特,但我还是去当面拒绝一下好了。”之后骑着自行车出门,并且随后失踪。
该女性的哥哥一直在藤冈市内寻找妹妹的下落,直到她的哥哥在藤冈市内发现了妹妹的自行车,并且发现了一名开车马自达新款跑车的男人,男人看上去很可疑,所以哥哥上前询问,该男子驾车直接逃跑,哥哥记下来跑车的车牌,并报了警,警方查到改男子是住在高崎市内的大久保清,36岁,于是安排了抓捕,并在前桥市内被抓获。本来只是觉得可以抓回来例行问话,但是大久保清的供述,却成了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量杀人事件。
根据大久保清的供述,自1971年3月31日起到5月10日为止,包括这个留字条的女性在内,他在群马县内已经强奸并杀害了8名16岁到22岁的女性,并将这些女性的尸体藏匿在某处。
根据当时的口供,大久保清说自己带着贝雷帽,穿着衬衫,以画家,美术老师,英文老师等身份,开着跑车,前后询问了150位以上的年轻女性“愿不愿意当我画作的模特”等非常巧妙的言语邀约女性,上车的女性有将近50名左右,其中10名遭到强奸,而被杀害的8名女性全部是因为抵抗或者是被发现想要趁机报警,因此才遭到杀害和弃尸。(PHP研究所,《犯罪心理学》,晨星出版社,台湾,2013)
罪犯环境背景以及犯罪心理分析:
环境背景方面:
大久保清出生在较富裕的家庭,从小父母对他关爱有加,处于要什么给什么的状态下长大。成绩不好,在小学和初中高中时期,成绩基本都在末尾徘徊,但是,高中的档案记录里有这样一句描述大久保清性格的话“很会说话,有可以很好的欺骗过他人的才能”。
高中时开始,大久保清就开始对学校的女同学恶作剧,并且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高中念完之后并没有继续升学,而是开始帮家里务农,并做一些家电和农副产品的贩卖生意,但是生意最终全部都不成功。
大久保清18岁那边开始有犯罪行为出现,比如盗窃,恐吓,强奸致伤等,其中包含不起诉案件4件,和解案件2件,而开始大量杀人的行为则出现在大久保清在1971年3月6号假释出狱后不足一个月。(PHP研究所,《犯罪心理学》,晨星出版社,台湾,2013)
值得一提的是,大久保清在27岁结婚,并且隐瞒了之前的犯罪记录,有两个孩子,而这么多年来,妻子一直都没有察觉大久保清的真面目。
犯罪心理方面:
首先,人格障碍的形成。大久保清由于童年父母对他的溺爱,在成长过程中造成了性格上的固化,有人格障碍的情况。高中时期开始对女生恶作剧,说明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关注,并且这种情况并没有在学习阶段有所缓解。18岁开始有犯罪记录,其中的恐吓说明大久保清意识里觉得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要,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可以判断大久保清是表演型的人格障碍。
其次,犯罪心理的个性化。强奸致伤这一项是在大久保清的犯罪记录里面的,但是和解和不起诉说明了父母的极力袒护,这种负面反馈加强了大久保清犯罪心理结构的固化,并且在潜伏期的焦虑感和后悔慢慢变的不强烈,犯罪人格个性化慢慢完善。对于之前已经发生过的记录在案的罪行,大久保清可谓驾轻就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手法和犯罪心理循环。
最后,内心矛盾激起的犯意。女性对大久保清来说不只是他发泄性欲的对象,也是能够和他共有他的想想时间,帮他满足他的虚荣的工具。但是,一旦他从幻想中清醒,就会觉得现实不如意,并且憎恨这些女性给自己带来的堕落感,于是激起杀心,加之反抗行为的存在,这就更加坚定了大久保清杀死这些看到他面目的女人的心。
表演型人格障碍给予大久保清的副作用就是情绪很容易激动,特别是当别人不能顺他的意或者是满足他的欲望的时候,就会爆发性的行动,但是同时,他又急切的渴望被理解和关注,他以为这些上了他车的女人对他是有好感的,是可以理解他的,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只能通过强奸得到这些年轻的女人时,这种现实打击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来说是巨大的,所以好像前面说的,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空缺和堕落,加之还有一些强烈的个体反抗,所以杀了这些女人就一了百了,存在就是对他的一种侮辱。
大久保清1973年2月被判死刑,并在三年后,于1976年1月迅速执行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