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E战到底学习笔记Day13
今天是E战到底特训营的第13天,白天一直等课件视频更新,迟迟等不到。晚上到家只能先哄孩子睡觉,想着先哄她睡着了再来打卡的。结果,孩子不舒服,一直哭闹,看着她肚子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再听着她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真是难过。晚上老公加班没回来,外面还下着大雨,真是感觉焦急而无助。终于孩子安静下来睡着了,一看时间已经12点半了,已经错过了13号打卡了,好难过。只能趁着孩子睡着了,现在赶紧补打卡。
回听了今天的大咖分享张瑞敏老师的《思维导图》,之前在千聊年卡班听了一些她的思维导图课,并不陌生,所以用最快的时间听了他的分享,并将笔记整理如下。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系统全面
二、画思维导图的五个步骤:
1、确定主题
2、思考并确定分支信息
3、绘制导图:主题、主分支、子分支
4、回顾、修改、完善
5、美化导图
注意:在重点难点做明显标记
三、思维导图的组成部分:
心:中心主题,该部分不要超过整张纸的九分之一
线:线条或分支,主干和分支
主干数>=3,<=7
一定画成由粗到细,一条主干一种颜色
每条主干下的分支同一色
图:小图标、小插图,优美、显眼、临近关键词
色:色彩(至少3种颜色),增强记忆,突出效果,亮眼
关键词:
1、词性
2、精髓
3、标准
4、方向
如何提取关键词:
1、容易理解、传达准确
2、最具概括性和总结性的词语,主观上能够激起回忆,符合客观逻辑
回头查看了一下老师终于上传了今日Excel的学习视频,今天主要学习了三大求和函数之一的SUM求和公式:,这个在之前的老师的视频课程中已经学过,也不算难,现在将笔记也整理如下:
一、基本用法
1.连续区域求和 =sum() 或Alt+=
2.不连续区域求和
sum(区域1,区域2,)区域之间用,隔开,最多支持255个区域求和
3.利用名称框求和
①对求和区域定义一个名称
②=SUM(名称) 按F3
延伸:对带颜色的不连续区域求和(利用名称框)
选取包含带颜色的所有区域→Ctrl+F→“格式”填充颜色→查找全部→Ctrl+A全选→定义名称→=SUM(名称)
4.累积求和(数组运算)
=SUM(数量列*单价列) Ctrl+Shift+Enter
5.无法求和的SUM
方法1.选择性粘贴-数值
方法2.数据→分列
方法3.
=SUM(--(选取文本型数字区域))
→Ctrl+Shift+Enter
选取相应区域,按F9,换算成数据
二、快速行列求和
选择数字区域→Alt+=
三、小计快速求和
⑴小计行求和:选取包含小计行数字区域→定位:空值→Alt+=
⑵累计行求和:选取累计行,按Alt+=
四、快速多表求和(表格格式一致)
⑴选择汇总表区域,输入=SUM()
⑵选择第一个数据表第一个单元格→Shift→鼠标左键选择最后一个表格
⑶Ctrl+Enter
五、快速多表求和(表格格式不一致)
选中汇总表第一个A1单元格→数据-合并计算”→引用位置→分别选择数据表1、2、3的数据区域→“添加”依次添加所有数据表;标签位置最左列→确定
(缺点)如果数据表中数据发生变化,汇总表需重新计算
六、累计行求和:第一个单元格到当前单元格的余额
⑴=SUM($B$2:B2)
按Shilt键;第一个要绝对引用
⑵=SUM($B$2:B2 )-SUM($C$2:C2)
七、合并单元格求和
=SUM(C2:C10)-SUM(D3:D10)
(D列公式输入方法:选取D2:D10,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按ctrl+enter完成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