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消失”的超市卡,教会我三件事
1.
“卡是不是你收起来了,我明明放在矮柜上!”
老公找不着超市卡了,第N次翻遍客厅,第N次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心里翻的白眼已经可以绕地球一圈:
“说了没看见!谁让你自己乱放!”
那晚,我甚至偷偷给他下了定义——粗心、没条理、永远改不掉。
2
真相来得有点突然
第二天清晨,老公在电话那头说:
“卡找到了,在你那个很少打开的收纳盒里。”
我愣住。收纳盒?我?
“我要拍照留证。”他半开玩笑。
“哈哈……我真没印象放进去。”我只能干笑。
空气安静三秒,我忽然听见自己心里的回音:
原来乱放东西的人,也可能是我。
3
那通电话里,我学到的三件事
①指责是最容易出口的“万能答案”
当问题出现,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肯定是别人”。
可一旦把对方钉在“粗心”的十字架上,我们就关上了自己反省的那扇门。
②找不到的东西,常常不在“视线”里,而在“执念”外
越是心急火燎地找,大脑越会自动屏蔽其他可能;
反而是某个无心的转身,答案自己跳了出来。
生活里的难题也是如此——攥得越紧,越容易扑空;松一松,答案也许就在手边。
③留一张“存证”照片,其实是给彼此留一点温柔
老公说“拍照留证”的那一刻,我没觉得被冒犯,反而被提醒:
争执时,留一点幽默,留一点证据,也留一点回旋的余地。
下次再遇到“谁把钥匙放哪儿了”的世纪难题,我们大概会先笑一笑,再翻抽屉。
4
写在最后
那张消费卡已经躺回钱包,但它留给我的“余额”远不止卡里数字。
它提醒我:
在婚姻里,在所有关系里,我们既是彼此的镜子,也是彼此的盲点。
下次想脱口而出“你怎么又……”时,不妨先停半拍,
也许转角处,就藏着一个被自己忽略的答案,
和一个值得拥抱的、并不完美的自己。
——END——
愿我们都能在翻箱倒柜的日常里,找到温柔,也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