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 Coroutine 一般翻译成协程,顾名思义可以理解成协作程序,它并不是 Kotlin 特有的,很多程序都有协程这个概念。刚开始接触时,对这些概念还是挺费解的。我在这里试图从0开始,讲讲怎么理解协程这个概念,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的 Android 应用程序开发中来。万事开头难,按照惯例,我也用协程来写一个 Hello World 出来。
1. 添加Android协程依赖库
在 Android 中要使用协程,首先需要引入 Kotlin 的基础库和协程库,kotlin 对协程的支持都在 kotlinx.coroutines包中,在 build.gradle 中添加依赖:
//kotlin基础库和协程库
implementation"org.jetbrains.kotlin:kotlin-stdlib-jdk7:1.3.50"
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kotlinx:kotlinx-coroutines-android:1.3.2'
注意,在写这篇文章时,kotlinx-coroutines-android 的版本为1.3.2
,同时要求 kotlin 的版本为1.3.50
。
为了后面通过网络请求举例来说明协程的作用,同时引入 retrofit
和 rxjava
库:
api 'com.squareup.retrofit2:retrofit:2.6.2'
api 'io.reactivex.rxjava2:rxjava:2.2.13'
api 'io.reactivex.rxjava2:rxandroid:2.1.1'
api 'com.squareup.retrofit2:adapter-rxjava2:2.6.2'
api 'com.squareup.retrofit2:converter-gson:2.6.2'
Android 开发如果不知道 retrofit 和 rxjava 是什么,那么请自行搜索学习了之后再往下阅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retrofit 早一点的版本,对协程的新特性还不支持。
2. 第一个协程程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便写一个点击事件,执行以下代码:
println("1.测试开始,创建协程")
GlobalScope.launch {
println("2.协程开始运行")
delay(3000)
println("3.协程内部延迟3s后")
withContext(Dispatchers.Main) {
println("4.toast Hello World")
Toast.makeText(this@MainActivity, "Hello World", Toast.LENGTH_SHORT).show()
}
}
println("5.协程外部运行")
执行结果如下:
1.测试开始,创建协程
5.协程外部运行
2.协程开始运行
3.协程内部延迟3s后
4.toast Hello World
多次执行,执行结果也可能为:
1.测试开始,创建协程
2.协程开始运行
5.协程外部运行
3.协程内部延迟3s后
4.toast Hello World
执行结果里,"2" 和 "5" 的顺序可能会变化,其他都不变。到这里,可能你会比较懵逼,协程到底是个什么鬼,执行顺序怎么还会变化,先不用管这些,你只需要知道通过 GlobalScope.launch()
方法启动了一个协程就行了。至此,我们已经很直观的感受到了协程。
3. 采用Retrofit来进行一次网络接口请求
首先问一个问题,接口请求成功后,怎么将结果通知出去?目前常见的有2种方式:
- 通过 callback 回调的方式;
- 使用 rxjava 类似的框架;
那我们先来写一个例子,采用 retrofit 模拟做一个登录请求:
//接口定义
interface TestService {
@GET("https://www.baidu.com")
fun testLogin(): Call<UserInfo>
@GET("https://www.baidu.com")
fun testLoginEx(): Flowable<UserInfo>
}
data class UserInfo(val name: String, val age: Int) {
override fun toString(): String {
return "UserInfo(name='$name', age=$age)"
}
}
val testApi: Retrofit by lazy {
val okHttpClient = OkHttpClient.Builder()
.addInterceptor { chain ->
val builder = Response.Builder()
//为了测试方便,模拟返回数据
val respBytes = "{\"name\":\"hjy\",\"age\":30}".toByteArray()
val source = Okio.source(ByteArrayInputStream(respBytes))
//模拟网络请求,线程睡眠3秒钟
Thread.sleep(3000)
//随机返回正确结果或者错误结果
builder.code(if ((Math.random() * 10).toInt() % 2 == 0) 200 else 400)
.message("")
.request(chain.request())
.protocol(Protocol.HTTP_1_1)
.body(RealResponseBody("application/json", respBytes.size.toLong(), Okio.buffer(source)))
builder.build()
}
.build()
val retrofitBuilder = Retrofit.Builder()
.client(okHttpClient)
.baseUrl("https://wwww.baidu.com")
.addConverterFactory(GsonConverterFactory.create())
.addCallAdapterFactory(RxJava2CallAdapterFactory.create())
retrofitBuilder.build()
}
熟悉 retrofit、okhttp 的,这段代码应该都能看得懂,为了方便测试,我们本地模拟随机返回正确的结果或者返回异常,后面很多实际案例如不做特殊说明,会以此为基础。
如果采用回调的方式来调用接口,常规的写法是:
val call = testApi.create(TestService::class.java).testLogin()
val handler =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call.enqueue(object : retrofit2.Callback<UserInfo> {
override fun onFailure(call: Call<UserInfo>, t: Throwable) {
handler.post {
t.printStackTrace()
}
}
override fun onResponse(call: Call<UserInfo>, response: Response<UserInfo>) {
handler.post {
if (response.isSuccessful) {
println("callback 回调结果:${response.body()}")
} else {
println("请求失败:errorCode = ${response.code()}")
}
}
}
})
如果采用 rxjava 的方式来调用接口,常规的写法是:
testApi.create(TestService::class.java)
.testLoginEx().subscribeOn(Schedulers.io())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subscribe({ userinfo ->
println("调用成功:${userinfo}")
}, { exception ->
println(exception.message)
})
上面这样的代码,相信每个人都写过成百上千遍了,那么我根据经验来评价下这2种方式:
- 回调的方式处理接口请求已是上古时代的产物了,在 Android 中更新 UI 必须在主线程中执行,所以最终相当于嵌套了 2 个 callback,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回调地狱;
- rxjava 相比回调的方式已经优雅很多了,在没有使用协程之前,可以认为是目前的最优方案。但是如果你用过 map、flatMap 等操作符,一些眼花缭乱的操作,虽然功能很强大,但对开发者来说真的是,如果能不用就不用吧;
- 如果有多个异步请求需要串行执行或者并行请求,这2种方式写起来都很蛋疼;
4. 使用协程来请求接口
先定义接口,需要注意的是 retrofit 2.6.0
开始才能直接支持协程,老版本是不直接支持的,需要其他方式来实现,我这里略过不介绍了:
@GET("https://www.baidu.com")
suspend fun testLoginByCoroutine(): UserInfo
与 rxjava 的接口相比,增加了 suspend
关键字,返回结果直接是返回的对象,去掉了 Flowable
的包装,再看如何调用:
MainScope().launch {
try {
val userInfo = testApi.create(TestService::class.java).testLoginByCoroutine()
//以下结果会在主线程执行
println("调用成功:$userInfo")
} catch (e: Exception) {
//结果会在主线程执行
println(e.message)
}
}
这里通过 MainScope().launch(...)
启动了一个协程,MainScope() 是类似 GlobalScope 的东西,只不过它默认是在主线程执行,现在可以先不用理会它。令人惊讶的是,协程体内的代码居然都是顺序执行,完全没有了回调,并且以上代码并不会阻塞主线程,且返回的结果也是在主线程,现在居然线程切换的代码都不用了。
以同步的方式来写异步的代码,代码简单,逻辑清晰明了,有了它我再也不想用 rxjava 了。熟悉 javascript 的同学肯定了解,这不是与 js 里的 async、await
有异曲同工之妙么。
5. 使用协程来请求多个接口
如果上面这个例子,你看不出协程有多大优势的话,那么我们来看个更复杂的例子。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业务场景:第一步需要先调用登录接口,如果登录成功则需要从服务端获取某些信息,然后才能进行后面的操作。也就是说需要先后调用2个接口,并且前一个接口的结果会影响后面的流程。同样我们使用协程来模拟这种情况:
MainScope().launch {
try {
val testService = testApi.create(TestService::class.java)
//第一次调用
val userInfo1 = testService.testLoginByCoroutine()
println("第一个接口调用成功:$userInfo1")
//前面接口调用成功后,调用另一个接口
val userInfo2 = testService.testLoginByCoroutine()
println("第二个接口调用成功:$userInfo2")
} catch (e: Exception) {
println("出现异常:${e.message}")
}
}
出现的结果可能会有:
第一个接口调用成功:UserInfo(name='hjy', age=30)
第二个接口调用成功:UserInfo(name='hjy', age=30)
或者
出现异常:HTTP 400
或者
第一个接口调用成功:UserInfo(name='hjy', age=30)
出现异常:HTTP 400
至少到这里,我可以说使用协程有这些好处:
- 帮助你告别回调地狱;
- 优雅的线程切换,甚至让你无感知;
- 统一异常处理入口,降低异常处理的复杂度;
6. 协程到底是什么?
前面这些例子,如果你亲手敲一遍代码,并执行看看结果,那么你对协程就会有很直观的感受了。那么协程到底是什么呢?
一个操作系统可管理多个进程,一个进程可管理多个线程。平时我们写 Java 时,所谓的异步任务都是运行在线程当中的。而线程的切换,最典型的是 Android 中,我们在 IO 线程请求接口,接口返回成功后需要切换到主线程更新 UI。这种一个进程中线程的切换,都是由操作系统来调度的,程序并不好控制。
协程是一种比线程更轻量级的存在,网上很多人说协程是轻量级的线程,我觉得这种说法不靠谱,很容易误导人。协程并不是线程,它就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可以在某个地方挂起,并且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点,重新在挂起处继续运行。协程的执行最终靠的还是线程,应用程序来调度协程选取合适的线程来获取执行权。把应用程序比作操作系统,协程就像线程一样,应用程序可以自己来操作和调度协程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