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星期五 晴

在  生活中,不知道你遇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父母跟你说:“换个稳定的工作吧!我们真的是为了你好!”

爱人跟你说:“我这么爱你,你怎么就不能为我妥协一下呢?”

朋友跟你说:“我们关系这么好,你帮我个忙不算什么吧!”


于是,你不好拒绝,不忍拒绝,只得一次次妥协,一次次顺从。但这时候的你,是真的快乐的吗?


而且,别人迫使你的同时,你也会无形中给别人增添压力。我们很多时候,会无意识地用情感绑架别人。

特别是对孩子,我们常常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你听我的就好。”这时候,孩子会觉得你为他好,他就快乐吗?

很多时候,不会吧!


那么,作为情感绑架的受害者,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不敢拒绝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作为情感绑架的施暴者,你又想过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求吗?


事实上,只有在想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真正有可能走出情感绑架的桎梏,活出真正的自己。


这本《无声告白》的主人公就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扰。

她是一个被父母情感绑架的小姑娘,一个父母一直没有察觉她有什么异样的女孩,可她最终抵抗不了“期待”这两个字的无形且巨大的压力,选择以极端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悲剧过后,她的家人终于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选择改变,踏上新的人生之旅。


这本书是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时间完成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文笔深沉内敛,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还长时间稳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纽约时报》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曾说:“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小说中的故事,看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读完之后,我们又可以从中依稀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作者在这本书扉页所写: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小说的缘起是一场死亡。

詹姆斯教授家的大女儿莉迪亚死了。

死因是父母的期待。


詹姆斯教授希望莉迪亚做个社交达人,而他的夫人则希望女儿努力学习,长大后争取能当个医生。

他们常常对女儿说:“莉迪亚,我觉得你可能多交朋友会有好处。”或者“女儿啊,其实当个医生会很有前途。”


这种话是不是挺耳熟的?表面上只是提建议,但事实上却有很强的引导性。

如果莉迪亚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他们就会对莉迪亚特别好,嘴里不停念叨着“我女儿就是这么争气”,把莉迪亚吹捧上天。可一旦莉迪亚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做时,他们就会立马表现得非常失望。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理解父母的意思?是不是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莉迪亚就是这样认为的。为了让父母爱自己,莉迪亚只得选择顺从父母的要求,一切都按照他们说的做,还不敢有半句怨言。


然而,莉迪亚的乖顺懂事,不是因为不会叛逆,而是因为害怕失去。

在书中写到,莉迪亚的母亲为了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曾经离家出走过。那时候,莉迪亚已经懂事了。

虽然,母亲最后还是放弃学业回家了,但那种差点失去母亲的恐慌,却一直笼罩在莉迪亚心间。她怕母亲会再离开,所以她再也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事事顺从,想要用这样的方式留住母亲。

她太害怕失去了,所以不敢反抗。

说白了,莉迪亚就是情感绑架的受害者。这种人内心柔软,常常顾及别人太多,考虑自己太少。


如果觉得莉迪亚的故事离我们有点远,那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电视剧《欢乐颂》想必你一定有所了解。

剧中的樊胜美是职场达人,薪资待遇都很高,可是她却和关雎尔、邱莹莹这两个初入职场的小白合租在一起。就连父母来的时候,樊胜美都拿不出钱给他们去酒店开个房间,只能选择把他们安置在小小的合租屋里。

为什么好好一个高级白领,过得这么窘迫呢?是她花钱大手大脚,不会过日子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她有一个会吸血的家庭。

“美美,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美美,我们全家都要靠你养了。”

“美美,你不要乱花钱,你的钱要留给你侄儿上学的!”


家人一味索取,根本不理解她的辛苦。而樊胜美却太爱自己的家人,一次次妥协,一次次被掏空。


哥哥买房,她出钱;爸爸看病,她付医药费;哥哥欠了高利贷,她求朋友帮忙。樊胜美痛苦,压抑,绝望。

正如鲁迅曾说过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也是受害者反弹的两种极端。


樊胜美就选择了爆发。别人不心疼我,我就自己心疼自己。她不再心软去任人摆布,选择拿起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自此,樊胜美开始卸下了身上的重担,整个人,甚至人生都由此改变了。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莉迪亚没有樊胜美这样的顿悟和改变,她还在困局之中,甚至连反抗的勇气都鼓不起来。

父母的期待与莉迪亚害怕失去父母宠爱的情绪,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大网,控制住莉迪亚的身心,让她无法逃脱。


在书中,只有哥哥懂她所有的苦。每当觉得她自己快要窒息的时候,就会去向哥哥诉苦,让哥哥安慰自己。这在心理学叫情感支持,泛指在感情上给予的一切鼓励、关心和爱护。

这种支持就像是燃料,可以为人供能,让人不会被困在路上,无法前进。对于莉迪亚来说,哥哥为她提供的情感支持,会给予她养分,让她即使面对父母期待的重压,也能有喘息的余地。

可遗憾的是,莉迪亚唯一的情感支持马上也要消失了。因为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要准备离开了。

天啊,再也没人能理解自己了,莉迪亚十分绝望。她试图努力留下哥哥,甚至很幼稚地撕掉哥哥学校寄来的邀请函。

殊不知,这个行为却激怒了哥哥。哥哥生气了,开始不理莉迪亚。这让莉迪亚彻底绝望了,就只有这一次是为自己做点什么,唯一想留住些什么,可它还是从指尖溜走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打击还在接二连三地袭来。学业不顺、驾考失败,加上无意间发现父亲出轨的蛛丝马迹,莉迪亚身心俱疲。好像任何一件事情处理不好,都有可能会让她拼命守护住的家庭土崩瓦解。

莉迪亚太难了,她明明只是一个还在成长的小女孩,却给自己压上了太过沉重的负担。她也想过找哥哥帮忙分担。可那时候,哥哥早已沉浸在自己的大学梦中,根本顾不上关心自己的妹妹。


生活就是这么戏剧性。一连串的偶然事件的发生,结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发生,其实莉迪亚周围的所有人都很难预料到,甚至很难理解,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那无助的滋味、莉迪亚扛不住了,终结了生命。


有受害者自然就有施暴者。在莉迪亚和父母的关系中,莉迪亚的父母就是处在情感绑架的施暴者一方。

你可能会想,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怎么会变成伤害的呢?

究其原因,还是莉迪亚父母不会处理自己的不如意遭遇与对孩子的期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追溯,还要聊一聊莉迪亚的父母在年轻时经历的太多不如意。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移民二代,从小在美国长大,却始终对这个国家没有归属感。黄种人的面容让他在白人的世界中显得很突兀。

白人同学常常会用好奇的眼神盯着他看,却从来不会和他交朋友。他像局外人,一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即使毕业之后,他在学校教书,有了体面的工作,但边缘感也一直弥漫在他心间。

而莉迪亚的母亲上学时候理科很好,还有个当医生的梦。

但是因为母亲,也就是莉迪亚的外祖母不支持她,还一直强迫她学好厨艺和女工,将来安心做个家庭主妇。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更倾向于男主外女主内,最终莉迪亚的母亲只能呆在家做家庭主妇。


父母就这么认命了,也在一直按照既定的轨迹生活,只是心中却始终怀着年轻时的梦想和这么多年积攒的埋怨。于是,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莉迪亚的父亲希望女儿能融入白人的社交环境,交很多朋友,成为一个社交达人。

但他却忽略了孩子要想刻意融入人际圈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像小说《芳华》的作者严歌苓曾提起过一段自己留学的经历:起初,她想融入外国人的群体,于是很积极地参加社交活动。

直到有次,参加圣诞party时,大家都在拆礼物。因为当时对花式手写英文的辨别还不是很清楚,但又怕自己不合群,严歌苓也拿了一个看起来像是给自己的礼物盒子拆开了。

里面就是个普通的杯子。严歌苓却不得不学着周围人的样子,调动起全部的五官,装作惊喜的样子。

但这时,旁边却伸出一只手,把杯子拿过去,手的主人冷冷地说:“这是我的礼物。”严歌苓的脸一下红了。尴尬,无地自容,瞬间涌上心头。

这也让她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自此,严歌苓不再勉强自己去“刻意社交”,反而随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说:“我是边缘中的主流。”

边缘在于她一直在各国游走,却不再勉强自己必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主流在于她拿起笔写小说时,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严歌苓在这样的平衡中自得其乐。


无疑,严歌苓是幸运的,虽说之前经历了些不愉快,但她通过调整自己,快速找到了自己和外部世界相处的平衡点。


可莉迪亚却没有这样的运气。

即使莉迪亚早就意识到自己不被人喜欢,也不想拼命去融入集体,但是,她没得选。

她被父亲逼着去社交,和同学处不好已经很心烦,回家为了让父亲安心,还要伪装成人缘很好的样子,抱着忙音的电话自导自演,装作在和朋友聊天。

她过得非常压抑。太过懂事的孩子,心里苦。


更可怕的是,压在莉迪亚身上的不止是父亲的期待,还有母亲更沉重的梦想。

莉迪亚和母亲长得很像。看着莉迪亚,母亲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所以,她把当医生,这个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压在了莉迪亚身上。

就连莉迪亚生日时候,她都会送莉迪亚理科大部头书籍,平时也拐弯抹角对女儿灌输要当医生,要不比男人差。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父母。他们嘴上说着爱孩子,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给孩子报了一堆补习班。

孩子一说不愿意,他们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孩子不知父母心,觉得“我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该懂感恩。”


可这份恩情,就一定要这么生硬地回报吗?


就拿莉迪亚的母亲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她提供给女儿的,只是自己年少时候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的东西。

就算母亲的出发点是因为爱,不想让孩子和她一样因为没能实现理想而遗憾终身,她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她拼了命想帮女儿实现的梦想,并非女儿的梦想,而是她自己的梦想。

有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很多时候“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就像我喜欢吃苹果,你却送了我一车梨。你把自己感动哭了,可我依旧不喜欢。你还认为我不领情,凭什么啊?


说白了,“为你好”这种想法太主观了。虽说出发点是爱,但究其根源,常常是下意识变成去圆满自己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

但就像纪伯伦曾写过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给予爱,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做出选择。这句话多么振聋发聩啊。

最近热播剧《加油,你是最棒的》里面的丹姐隐瞒自己患癌的消息,她一边和自己照顾了十年,看作是自己亲儿子的郝泽宇撒谎,说烦他不能给自己赚钱了,借此和郝泽宇解约,让郝泽宇恨自己;一边却拖着病体见导演、联系资源,帮郝泽宇的未来铺路。

在竭尽全力给了郝泽宇所有她能给的东西之后,她选择了用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

你说,丹姐疼爱郝泽宇吗?爱吧?甚至可能比亲生母亲还有过之无不及。

但是结果呢,她这种以自己的方式“为人好”,却给郝泽宇留下无尽的遗憾与伤痛。丹姐死后,郝泽宇才知道真相。他非常懊悔,怪自己不争气,不理解丹姐的苦衷,还一度因为走不出这些想法,患了抑郁症。

大概丹姐知道郝泽宇会受到这么大的伤害,也会后悔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和郝泽宇告别吧。

可往事不可追,一旦错误铸成,想要挽回就会变得很难。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情感绑架的施暴者,常常心怀爱意,他们抱着“为你好”的想法,试图给自己爱的人最好的东西。

殊不知,好心也会办坏事。即使出发点是爱,到达的终点可能却是痛。特别是作为父母,由于眼界或者思维本身的限制,他们的意见也会很主观。

因此,他们提出的意见,做出的行为对孩子也不是一定就有好处的。


好了,我们在回到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在莉迪亚死后,母亲意外的在莉迪亚书包里找到烟和避孕套。


她突然意识到,莉迪亚也许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乖乖女,也不是真心地在自己和老公面前塑造乖乖女形象。而父亲也从女儿同学处知道,莉迪亚和他们并不亲近。在学校时,莉迪亚也常常是孤身一人。

莉迪亚死后,母亲去清理她的房间,在收拾的过程中,回忆起了曾经和女儿相处的细节。莉迪亚的母亲这才猛地意识到,女儿开始对理科表现出兴趣,是在自己离家出走归来之后。

也就是时候,自始自终,莉迪亚都不爱学习。她努力考出好成绩,也只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


莉迪亚的母亲终于触碰到真相。

她开始反思,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对莉迪亚的爱太过主观,全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最好的。

她把爱因斯坦的海报、元素周期表贴满女儿的卧室,把听诊器送给女儿做玩具,把《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科学界的女先驱者》之类的书籍作为礼物送给女儿。

她还依照自己的想法,竭尽全力为女儿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却忽略了这些东西没有给莉迪亚带来欢乐,反而给了她无尽的压力。

莉迪亚的父母也会表达爱,可是他们表达的方式有问题,特别是,母亲一般只在听到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才会露出笑脸。而莉迪亚的父亲也常常只会在听到女儿和同学相处融洽时,才会觉得高兴。

殊不知,他们这样的反应让莉迪亚产生了“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错觉。这也让莉迪亚的生活更加如履薄冰。可惜的是,直到莉迪亚死去,她的父母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最爱的女儿其实是死于自己的期待。

知道真相了,可是也晚了。

很多时候,过度主观的爱,就是伤害。

小说到这里算是悲剧,但是事情并没有恶化下去,而是触底反弹。

莉迪亚的父母顿悟后,开始慢慢修复家庭关系。


首先,他们认可现实,和自己和解。

就拿莉迪亚的母亲来说,作为一个有梦想的家庭主妇,她一直很羡慕自己的女邻居可以成为职业女性。可她不知道的是,表面的光鲜背后,其实也藏着不少伤痛。

女邻居是个单亲妈妈。在医院里,她需要和男人们一起竞争,身后却没有一个坚实的后盾,可以帮她分担家庭压力。大概就像那句话说的,“搬起砖就抱不起孩子”。

要想好好赚钱,就势必会错过孩子的成长。女邻居表面坚强,可内心的苦楚和遗憾又有谁知道呢?甚至,当莉迪亚母亲向女邻居投去羡慕眼神的同时,说不定女邻居也在暗自羡慕莉迪亚家的幸福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是我们不能沉浸在苦楚之中不能自拔。

就算外界的事事都不如意,但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满足。做不了职场达人,但至少我们能做到家庭幸福;做不了挥金如土,却可以衣食无忧。

说白了,控制幸福感的,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事物。调整好感受,自己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提升。

莉迪亚的母亲正是想明白了这点,才开始慢慢放开对梦想的偏执,开始把目光投向自己拥有的家庭。而莉迪亚的父亲也想明白了,既然无法改变混血的身份,那就也开始适应,而不再把这份希望强制转移到孩子身上。

接下来,他们学会和爱人和解。

之前,莉迪亚父母其实互相都有些怨怼。母亲觉得嫁给父亲,早早成了家庭主妇,阻碍了自己原本光明的前程。

父亲又觉得母亲身上有身为白人的优越感,一直对自己有种嫌弃与压迫,甚至通过出轨去满足自己内心微妙的不平衡。这份隔阂让他们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失去莉迪亚的痛却逼着他们清醒。他们终于意识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关注自己的喜怒只会让家人受到伤害。

反复纠结之后,他们终于下定决心不再逃避现实。

莉迪亚的父亲断了和情人的联系,主动和妻子忏悔。而莉迪亚的母亲选择了原谅,也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过得不如意,是因为爱人的缘故。


延伸到生活中,其实也一样,假设你和老公都混职场,但是下班后,老公犯懒去休息,你却还要带孩子。你心理不平衡了,没完没了埋怨老公不管事。

但是,你有没有反思一下,很可能是因为他之前在试图帮你搭把手的时候,都被你指责说“这个地方没做好,那个地方没做好”。说白了,不是他不想帮,而是他帮不帮都会被抱怨,索性不动手了。

因此,在你想发脾气之前,可以先试着站在老公的角度,猜测一下你如果是他,你会怎么想。之后,你可以学着转换态度,用温和的语气告诉老公,现在自己手头的事情忙不完,请他帮忙。

并且,不管老公做的是好是坏,尽量 挑好的鼓励,对于他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可以用“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之类的语句来提点。

久而久之,夫妻双方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经过了以上的改变之后,我们还应找到更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故事中,莉迪亚的离世对整个家庭可谓是一次巨大的伤痛。而且这阵痛还在一直持续着。但就像作者在书里说的“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很多东西要修补。”

莉迪亚走了,可她的哥哥和妹妹还需要父母的关心。而当初,由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莉迪亚身上,父母已经对其他孩子忽略太多了。是时候做些弥补了。

莉迪亚的父母开始学着关心自己的其他孩子,却不会像之前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压在孩子身上。

他们终于意识到,再亲密的关系,也该为彼此留有一丝余地,找到相处的平衡点,既可以拥抱彼此,也不会忘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我们应常思一二。生活在继续,我们要学着和自己、和家庭和解,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没那么惨,别人过得也没那么好,也要试着站在家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如果当下的状态让自己或者家人觉得紧张、有压力、不舒服了,我们就需要想一想,是不是和《无声告白》这本书里的情况相同了?


我们需要改变,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既爱自己,也爱他人。


当然,改变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你也可能会遇到挫折。但只要你愿意坚持,你就可以活出更好的自己。


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无声告白》的全部精华内容。

我想为你总结一下,我们带你从三个角度了解了我们该如何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正的自己。


首先,作为情感绑架的受害者,在遭受到重压,崩溃到极致时,会产生很大的反弹。

小说的主人公莉迪亚就是情感绑架的受害者,她害怕失去父母,害怕家庭破碎,所以一次次妥协,顺着父母的意思生活,很辛苦也不快乐。最终,负面的情绪把她压倒,她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次,作为情感绑架的施暴者一方,出发点是爱,但却往往造成伤害。就像莉迪亚的父母,他们年轻时候经历过很多不如意。为了弥补遗憾,他们努力为女儿创造最好的条件。

但殊不知,他们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实现自己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他们圆满了自己,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不仅如此,由于眼界的限制,父母以为为孩子好的,很可能并不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的意义,说不定,还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最后,我们知道了再亲密的关系,也该为彼此留有一丝余地。所以我们需要找到相处的平衡点。这点非常重要。莉迪亚的父母也认识到了这点,所以他们不再逼着孩子去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同时,也开始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爱人和解,和自己和解。

我们都是普通人,也常常会不小心踏入情感绑架的漩涡。但只要我们有改变的勇气,就会有脱离困境,活出自己的机会。



――十点读书~光阴书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