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对着干的精神分析师),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阿德勒一生磨难重重。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25岁是就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并成为一名医生。
《自卑与超越》是作者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所写出,属于他的巅峰之作。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二、人生核心问题的解析
何为自卑?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何为生活的意义?
作者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了地显现出他对生命的意义的深层次诠释。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和合作。
自卑何以让人无法自拔?
一个人想要克服自卑,取决于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实质上只是自卑的伪装。
自卑源于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作者将身体残缺、被过分宠爱、被人忽视归纳为儿童时期最容易碰到的三种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儿童,他们在早期获得安全感、优越感的方式可能是强调自己的身体缺陷,依赖他人的肯定,哭闹淘气以引起他人注意等等,缺乏通过自己正常努力或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来达到目的的成功经验,并更容易感受到挫败。结果在之后的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目的”环路不断被强化、放大。
如何超越自卑?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我们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简而言之,人们首先认识自己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我们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我们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勇于面对自己的自卑情结和行为,慢慢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我们需在职业、社会合作和亲密关系上,与他人发生联结,以形成一种利人利已的社会合作模式。
三、书中引起我深思的孩子教育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先驱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人类个体心理学最卓越的作品,我现在所能理解和吸收的是关于孩子教育方面。
过于关注:有时父母的过于关注,反而适得其反。
举例症状:孩子身体缺陷明显,肾脏、膀胱的问题,常伴随着遗尿症。
治疗:我们并不能将这种疾病完全归于身体上的缺陷。患病的孩子并不是在器官的控制下生活的,他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器官。有时,家长不该在孩子刚刚尿床的时候就去制止,当孩子知道别人总是关注他的这种行为时,他只要听到撒尿的字眼就会高度紧张,产生厌烦心理。这种毛病会随着环境的转变或父母关注力的下降而消失。
据德国一位社会学家统计:父母的职业与犯罪相关,其孩子犯罪率很高,比如法官、警察或狱警的孩子。教师的孩子学习却常常并不优秀,牧师的孩子有很多会变成堕落分子。孩子口吃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别人对她的语言过于关注。
启示: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和厌恶心理,让孩子改正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关注,不去强化,它随着父母关注力的下降而消失。
我的体验:我是7月份看到这本书的,这点引起我的反思。我的孩子早上总是不好好吃饭,稍微让他吃多点,他就会呕吐。他一呕吐,我就会生气责备他,担心他的营养跟不上,担心他的个子和体重老是增长缓慢。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马上改变,孩子吃饭不再强制,他想吃多少就多少,完全不关注,不批判。
结果是:一个暑假下来,孩子早饭再也不呕吐,体重增加了8斤,个子长了2CM。父母想让孩子改正行为习惯,它会随着父母关注力的下降而消失。
父母的忽视
举例:一个16岁的女孩。她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偷窃,12岁起就常常整夜不归,与男孩子鬼混。在她出生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已经僵到极点,所以母亲根本没有关注过她。母亲不喜欢这个女儿,所以母女关系很差。
女孩说:“其实,我并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和那些男孩混在一起,我做一切就是为了让妈妈看,我要让她知道她无法管束我。一切都是出于报复。
心理解析:她一直想证明自己比母亲强大。因为母亲对她并不喜欢,所以她有着一种自卑心理。她认为只有制造麻烦才可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童年时期孩子的偷窃行为或者少年犯大都是因为父母的忽视,他想引起关注的报复心理。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因为背后有个严厉的父母,他说真话会受到惩罚,否则说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被宠坏的孩子
被宠坏的孩子,他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的头上。他常常想用诋毁别人的方法取得自己的优越感。被宠坏的孩子常常希望自己得病,因为只有生病才能让父母更加疼爱自己。胆小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并且想一直被别人宠爱。
关于性
父母一定要记住:只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或他们所处年龄应该知道的问题,不能主动去讲那些他们没有提问的问题。因为如果向孩子解释过多这方面的问题,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好奇心。如果随便将性知识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与不向孩子解释任何性知识而含糊了事一样没有益处。
母亲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
A、母亲爱护孩子,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积极的、安全的联系。
母亲让孩子拥有安全感的同时,让孩子不担心被抛弃,被忽视,他会勇于向外界去探索,而不是一个只会腻着妈妈的乖宝宝。
B、母亲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导他进入父亲的影响中。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妈妈宝,母亲像个母鸡一样死死护着孩子,这只会让孩子被溺爱,被骄纵,而成了依赖模式的自卑情结。母亲对先生真心的肯定、敬佩和赞扬,让孩子进入父亲的影响,有利于孩子尽早建立合作模式。
C、母亲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对他人产生兴趣。
让孩子进入学校,与同学一起合作,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教师合作加以引导。
四、心理咨询日记
1、改变人生态度,才会使情感得到变化。
在个体治疗中,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人对人生选择时的错误思想,对人生的错误解读,自身的经历,他对周围环境的错误看法等,这才是心理学真正研究的东西。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他的合作能力如何。
现实中宗教狂热分子,犯罪分子为什么很少愧疚感,因为他自有一套他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他是对的,并且深信不疑。
2、关注来访者童年的人生态度。
如果不了解他的童年 ,我们也不会了解他的现在。
他是否受到家长的溺爱或忽视;他合作能力的培养达到了什么程度;他喜欢与怎样的人合作;他遇到的难题以及他的解决办法。
3、真正关注来访者。
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有我们真正关注他人,才可以使自己工作做得完美。我们必须从细枝末节中寻找线索,比如一个人走入房间的方式,他打招呼、握手、微笑或者走路的姿态等。当我们已经了解他们的时候,并不证明我们就是对的,除非他也了解自己。
后记:作为一个准心理咨询师,我将通过大量阅读和分享来建构自己心理学的框架和体系,欢迎同好者持续关注和指教。喜欢阅读、写字和心理学的我,因而有了这系列的分享。关于读书笔记,我基本赞同孔子《论语》对古文的述而不作。作为初学者,我不敢妄加评论,尽量不批判,不认同,让书本身说话,而不是我的感悟。(从业前我预计看100本心理学书籍和读书分享,这是第二本,完成2/100)
点个喜欢再走好吗?让我们这些写字的能坚持下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