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期期末阶段,但随着功课的结束,紧张的气氛已经开始酝酿,并会一点一点地在校园里弥漫开来。
现在的小学期末考试面临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育部门对作业量有严格控制,不让统考,不让试卷中出现分数,坚决给学生减负;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还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不允许教学质量下滑。给学校和老师好大的压力。还有一方面,待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马上就会陷入题海、考海中难以自拔。而升入高中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小学和初、高中处于脱节的状态。
实在是很矛盾的问题。但目前的状况就是如此,我无法改变,能变通的只有自己。平时带领孩子们广泛阅读、积累,在大语文的海洋中遨游。临近期末考试,挽起袖子,努力做题,学会应对考试。所以,夹缝中求生存,带着镣铐舞蹈,便是一个有点憧憬的小学老师的真实状态。所幸,每学期的正式考试仅此一次,我还能有一些时间做点自己喜欢而有意义的事儿,知足吧!
今天,恰好读到陶行知先生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文中,先生痛斥会考,将其比喻为“多幕的滑稽的悲剧”。原来,民国的会考始于1932年,即中学应届学生,先经学校毕业考试,然后参加各省市举行的会考,会考及格才算正式毕业。
先生岁列举的种种现象,其实在今天也屡见不鲜。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嘲讽!悲哀!无奈!
而今天的情况,又何尝不是过去的翻版呢。尽管教育部门三番五次的强调小学阶段各门功课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教师、学生中,语文、数学、英语还是被称之为主科(或统考学科),其它学科属于副科(非统考学科),学校里压力最大的还是统考学科的老师。而很多老师就是在考什么的指挥棒下“努力”地教什么,这何其不是当今教育的顽疾呢?
在陶公眼中,这是一场“大规模地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可奇怪的是,它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但不管怎样,先生已经高举反对的大旗!
“这把会考的大刀是不可以糊里糊涂地乱舞了。考官们所自毁毁人的生活力已经太多了,我们现在要求的是:
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
发动那培养生活之创造力的考成。”
什么是考成?即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例如:
一、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的身体强健了多少?有何证据?(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二、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手脑并用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有多少是获得了继续不断的求知欲?有何证据? (开发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改造物质及社会环境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有何证据?如:
甲、荒山栽了多少树?
乙、水井开了几口?
丙、公路造了几丈?
丁、种植改良了多少?
戊、副业增加了多少?
已、生活符号普及了多少?文盲扫除了多少?
庚、少爷小姐书呆子有多少成了为人们服务的人?
辛、团结抵抗强暴的力量增加了多少?
(这既是所谓的生活即教育吧!)
追问——总能引发人对问题的思考。每天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或许就能找到前进的方面,让自己的行动更有目的性。还是那句话,我无力改变现实,能把握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