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给被拒绝过的人你写一封感谢信》
我经常被拒绝,但很少为这件事失望和伤心。写感谢信,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两点做个简短说明(最近哲学读的比较多,凡事喜欢追根究底)。
经常被拒绝,说明很容易喜欢上一个人(哦,对了,这篇文章暂且把拒绝限定在男女感情方面的是事情上,宽泛意义上的拒绝写不来),很容易喜欢上一个人,至少说明我性格中有三点,1.自我认同感很低,2.标准很低,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3.有包容性,可以接受差异。我相信,把这种普遍喜欢放大的极致,很有可能就是博爱。但我做不到,因为被拒绝之后,这种喜欢很快也会消失。
很少为被拒绝这件事失望和伤心。主要是因为自尊心太强,但被拒绝之后,脆弱敏感的自尊心激发出强大的能量,可以迅速转变我的思维方式,一个严厉的批判家就开始了,上面说的3点都迅速逆转,自我认同变得良好,变成完美主义,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吹毛求疵,差异变成了错误。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心理防卫机制,它的根源来源于童年,然后在一次次被人拒绝之后,逐渐形成了惯性,我一直运用的得心应手,但浑然不觉,等我发现的时候,它已经深藏我的心理和意识里呢。它基于一种十分简单的逻辑:被自己不喜欢的人拒绝并没有什么好伤心的/被不喜欢自己的人拒绝理所应当,也不必为此惋惜。
这么做有个很大好处,就是不会再为感情劳心烦神,但坏处更大,让我变得更孤独了。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里面有个挺有意思的观点,它说,不是行为导致了结果,而是目的诱发了行为,我们常常以为坏的结果,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它告诉你,并不是,而是你自己就想要坏的结果。拿这个理论套到我身上,我是先有孤独这个目的,然后才发展出了这么一套坚不可摧的防卫机制,显然这套防卫机制在逻辑上有很多错误,比方说双重标准,在情感上也有很多不符合人性的地方,比方说,自我否定,但我为了孤独的目的,把人拒之门外,对它其中的谬误视而不见。
当然,孤独是不是一定不好?它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这又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这里不再讲了)
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发现,我是一个自我意识极强的人,所以就算真的有人进入到我的生命历程中,对我的影响都是十分微小的,她们都被我固执的自我给淡化了,我的成长和改变最依赖的是自我反思,在这个意义上,我要十分感谢她们,因为是她们给了我反思的可能,不然就变成一个人毫无意义的空想了。
不写具体的人了,只说被拒绝给我带来的启发
[if !supportLists]1. [endif]每个人的三观真的不同,千万不要用自己脑子来代替别人思考,比方说,你以为吃饭付钱会显得绅士,但有些女生独立女性更喜欢AA。你以为女生收到礼物都会开心,但有些女生觉得和你不熟,收礼物是个负担等等吧。我们常说,要看见别人,这里的看见,不仅指了解她爱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更重要的是了解她感受生活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if !supportLists]2. [endif]被人拒绝,并不是你不好,而是她觉得不合适。我以前一被拒绝,就会开启自我否定模式,是不是自己不够好,哪里做错了。然后就开始改变自己,迎合别人。换个人,就改变下自己去迎合,结果自我就彻底丧失了。后来,发现真不是,而是你没能符合她的预期,个人的标准都是根据自己喜好来的,并不等同于客观的“好”。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坚持做自己,要相信总有个人会懂你的好。
[if !supportLists]3. [endif]寻找很重要,等待更不可或缺。最近还读了一本书《亲密关系》,作者在自序里说,写这本书有个大前提,那就是每个人都渴望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但这不仅仅是有良好的愿望能达成的,它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虽然都不一定奏效,但读完对人真实莫大的慰藉。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正题,当然要出去寻找,天上是不会掉下林妹妹的,只有在广阔的世界里,才有可能出现那个符合你期望的人,但是若只是不停的寻找,这个不合适,被拒绝,换下一个,又不合适,又被拒绝,那么就一直处于寻找的过程中,这样是什么都体验不到的。所以等待尤为重要,也许等自己更成熟些,更能理解孤独,更懂得两个人相处,你所渴望亲密关系才会到来。
最后祝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