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端午假回新乡看父母的高铁上开始读《在阿尔巴尼亚长大》这本书,到妈妈家吃过饭闲聊的时候聊起这本书,妈妈听到这个国家名,开始在地球仪上寻找(妈妈只要听到一个她不熟悉的国家,比如在新闻联播上听到的,她就会在地球仪上找找这个国家在哪),我也只知道这是个欧洲国家,给妈妈这么个大方向,妈妈开始抱着地球仪在欧洲那部分一点点搜寻,找到了一列数字和数字后面的国家,想来是国家太小了,版图上写不下国名,用一个数字代替,阿尔巴尼亚数字代码是13,妈妈又接着找13这个数字,最终找到了阿尔巴尼亚,在希腊的西北部,意大利高跟的东北部,首都地拉那。前天和昨天我因为咳嗽胸闷看医生后说我疑似新冠,于是我决定请假在家休息调养一下,休养期间读这本书,昨天读完了。
合上书回忆自己脑子里对这本书的记忆,怎么也想不起来通过什么平台买的这本书,当当、淘宝、京东、小红书都不是,可能是微信哪个读书博主推荐后买的吧。
作者莱亚·乌皮1979年出生于阿尔巴尼亚,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旨在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探讨自由的真谛,阐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的不同内涵。第一部分有10章,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我”的家庭背景、成长故事,阿尔巴尼亚民众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1990年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制度终结时“我”的困惑与不安。第二部分包含12章,记录了11岁至18岁的“我”眼中观察到的阿尔巴尼亚首次多党民主选举转型过程中阿尔巴尼亚人遭受的冲击和社会动荡,以及阿尔巴尼亚民众的期望与失望。回忆录截止到作者18岁那年,着重描写了1990年和1997年两个特殊年份发生的事情,它既是一本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是一本关于国家的历史书写,记录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最后一个堡垒倒塌时一个孩子及其国家的不幸遭遇。
因为她写的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阿尔巴尼亚,她生于1979年,也是个70后,所以书里的一些场景感觉和我小时候一样,比如买东西要用券、一个人的“出身”很重要、攒糖纸、以及我小学毕业第一次去北京看到外国小孩儿时候的感觉等等 ,虽是欧洲的一个不熟悉的国度,但横向纵向的看,同住一个地球村,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大体相同吧。
我印象最深的分别是对“我”爸爸、奶奶和妈妈性格的描写,概括总结的特别好。
“语句、理论、理想,凡此种种拥塞脑中,他努力想找到一条整理他们的路子,让人明白他看重的是什么,并分享自己的看法。他过去所知道的,他过去所是的,他所力求成为的,他所希望发生的——这一切最终都支离破碎。”
“尽管一路上千难万险,她始终掌控着自己的命运,从未逃避始终为自己负责,她说,自由,就是始终意识到什么是必然。”
“奶奶就不同,她总是镇定自若,波澜不惊,至艰的苦境都能适应,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且应对自如,让人觉得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才最可怕,唯一需要的是获胜的意志。”
“她能给其他女人的唯一武器就是她自身的力量,她传递给我的唯一防护措施就是她树立给我的榜样。我总是想知道她的力量源自何处,觉得也许是她不怕任何事才会令他人心生惧意,可当我努力去模仿她,去控制甚至是主宰自己的恐惧时,却发现那是何其难,妈妈从来都不需要与恐惧较量,或者去战胜恐惧,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恐惧。”
“我们失去了一切,但并未失去自我以及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同金钱,荣誉或地位无关,我原来是什么样的人,现在还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从未丧失做正确之事的内在自由。”
莱亚·乌皮拥有罗马拉萨皮恩扎大学哲学和文学学位,欧洲大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博士后奖研究员,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理论,兼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哲学教授。她最初计划写一本哲学书,谈的是“自由”观念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传统下的交叠,然而动笔之后观念就转化为具体的人,那些使她成为她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书里的观点有些我还不是太理解,但作为一本描写个人成长的回忆录,这本书还是带给我很多的回忆、感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