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个新徒弟。公司的以师带徒虽然麻烦,但也挺有意思。新人就像白纸,师傅就像执笔者,新人能否成功转变、工作是否舒心、能否长久待下去,与师傅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比喻是有些过于乐观的,实际上,每个人的价值观已经成型了,师傅能教的,除了专业知识,无非是一些工作中做事的方式罢了。
第一次见面,常规地介绍一些团队角色、各种角色的职能、领域里的各种角色、站会时间、吃饭时间,徒弟又问:“怎样做好从学生到职业的转变?”,这是小本本上的问题,应该是企业文化培训里班主任留的与师傅沟通的作业。我一乐,“这个,百度、知乎一搜一大堆”,也许刚领了个青年奖开了一下午会啥也没干心情好,也许是快到晚饭时间了也做不了啥,我竟然认真回答起来了。我讲了三点,这是我认为转型中最重要的事。
怎样定义一项工作做完了。
认真对待老板交给的第一个任务。
及时反馈。
怎样定义一项工作做完了。徒弟问我,那怎样定义呢?这可不好回答。我讲了个故事,时隔多年已经快要忘掉的故事。大概5年前,我在某大型互联网数字公司实习过两个多月,这个公司没有以师带徒,有个带我的模块负责人但根本不想搭理我,我手头有个活,拉通某个连接。由于没有文档也没有人介绍,这个活的推进异常困难。当时跟我打交道的有五六个人,我硬着头皮推,摸清了每个人的脾气,原来别人都比带我的这位好说话,旁敲侧击下我摸清了整个链路的五六个环节,一个一个地调,某一天我终于调通了,某次会议我跟组长汇报才发现,我做完的跟组长想要的还差一部分,组长不满意。好吧,回头我就反思这件事,怎样定义一项工作做完了。语言交流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在对整体架构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理解偏差;我其实知道整个工作还有很多没有做完,但我不认为那是我的任务,可能是因为剩下的部分不属于我的直属大哥管辖的范畴。那到底怎么定义完成呢?尽你所能理解的,越多越好。
认真对待老板交给的第一个任务。工作不再是学校里的单打独斗,协作才是日常,而协作的基础是信任,信任是在一次次任务分配、完成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情好、有耐心的老板可能会给你很多次机会,但有的不会,如果信任建立不起来,就会被打上标签“这个人能力不行”“这个人能力行但不靠谱”等等,每个标签都有对应的去处,如果能力不行还不靠谱,就被边缘化了。这是职业里最残酷但现实的地方。
及时反馈。如果能力还可以,人也靠谱,几乎所有问题都能通过及时反馈来解决。一无所知,是身为领导最害怕的事情,这句话好像是研究生时候的老板说的话。每天有站会,没迭代有迭代会,身为开发者,要学会识别工作中的风险点,及时预警。新员工有师傅,可以跟师傅反馈,转正之后就只能靠自己了。我要求我徒弟每天一两句话写写今天做了什么,每周总结一下这周学了什么,一方面是我想看一下徒弟有没有没学懂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想培养徒弟对于长期任务的跟踪、分解能力,后者更多些,因为我一般没空看,很偶尔才看一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