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的清晨,和朋友绕着海边散步,大海波光粼粼,风平浪静,海鸥低飞,正是早春时节,迎春花已经迫不及待的绽放了,而树枝上的嫩芽也鼓胀着,一切都是新春的模样,我边走变感叹季节的轮回。
忽然,手机响了。是老母亲的电话,在哪瞬间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奶奶,103岁的奶奶去世了。
电话里,母亲告诉我奶奶去世时的一些细节。更多的是回家参加葬礼应该遵守的礼仪。母亲的语调里没有悲伤---并非母亲不孝,奶奶在卧床不起的这些日子里,只要睁开眼睛就要找我母亲,奶奶喜欢母亲的尽心尽力的伺候。
挂了电话,我也没有心潮澎湃。仿佛奶奶去世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和同行散步的朋友聊起这件事情,朋友们惊讶于她的高寿---按照传统的算法,出生于1918年的奶奶已经是103岁的高龄了。
在以前那个年代,奶奶应该是生了好多孩子。活下来的儿子有五个,女儿有两个。像有很多儿女的老人一样,奶奶对待儿女也是各有偏差。我从小的记忆中,奶奶对儿女总是有区别,这样就使儿女们各有“帮派”,我三叔和我家就比较好,二姑来联合四叔和小叔成为一派,二叔和大姑倾向于二姑他们,但是并没有完全成为他们。奶奶对我家和三叔家就一直有偏见,小时候奶奶对待我和其他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现在,母亲有时候说起年轻时嫁到奶奶家后,奶奶对待她的态度和方式,仍然愤懑不平。
虽然明知道奶奶对我们的态度一般,但是好像是血脉的原因,我和哥哥姐姐一直很孝敬奶奶,尤其是到了奶奶年纪大了之后。哥哥对奶奶更是孝敬,工作后的第一年就先给奶奶钱,即使知道这钱到了奶奶手中,马上就会被奶奶给了其他的叔叔或者孙子孙女。父亲在退休后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很多年之后,才明白当年我母亲的处境---奶奶当年挑唆他和我母亲离婚,让我父亲工作回来不进我们家门,我爷爷去我家把大门板给摘下来,逼着我母亲离开这个家......。但是即使是这样,在奶奶老了需要儿女伺候的时候,我父亲和母亲义无反顾的冲在第一线。虽然母亲一肚子怨言,也只是冲我父亲嘟囔几句,在做饭照顾方面不敢掉以轻心。倒是奶奶最心疼的小叔,却总是在伺候奶奶方面大打折扣。
听人说,奶奶出生的家庭是大户人家。奶奶结婚的时候,除了嫁妆,还有婆子和丫头伺候。在新中国的几次运动中,奶奶好像除了土地被收回,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从小的记忆中,奶奶一直是一个精瘦的小脚老太太,腰杆一直挺直,脸色红润,思路清晰。她住了一辈子土坯房,哪儿也不去,95岁之前还养鸡,每年养好几只大公鸡。
奶奶爱花,小小的院子里总是种着几株月季,或者几棵虞美人,有时候还有叫不出名字的普通的好养活的其他花,除了冬天,奶奶家的小院子里总是有鲜花盛开的。
奶奶还爱养猫,一辈子不知道养了多少只猫了。奶奶养的猫都是没有什么血统的,也从来不会去喂猫粮,都是剩下的饭菜给猫吃。
经过一个世纪,奶奶走了。我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再也不能骄傲的对他人说“我奶奶100多岁了”。
奶奶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