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学历,没有好工作,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没有钱,没有吸引人的美貌,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一无是处,就是这样一个有点不堪的我,竟然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有人认为完美主义者都是优秀的人,其实不然。完美主义者只是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完美主义并不是以事情的结果和过程来评判的,而是以对自己的期待来评判的。
作为完美主义者,我深受其苦,完美主义让我的生活疲惫不堪。
我会因为怕工作失误而反复核查以确认没有出错;我会因脸上张了几颗痘痘,影响容貌而焦虑;我会因做了一个失败的发型而纠结后悔;我会因原计划看书学习的两个小时时间被别的事情占据而内心不安;我会因事情没有按我所预想的发展而沮丧……
曾经有段时间很迷廖一梅,看到一篇文章她写到了自己的儿子。有个周末,儿子的学校组织他们去中山公园秋游,说好是8:20在公园东门集合。司机把儿子送到公园的时候,晚了10分钟。其实,这是很平常的事,进去找到老师和同学就好。但是儿子当时完全陷入了不能控制的沮丧情绪,坚决不肯进园。他非常期待这次秋游,前一天还和他爸爸一起做了三明治。但是因为这10分钟的迟到,他认为整个一天都毁了,他宁愿毁掉它而不做任何补救。在儿子当时的沮丧和愤怒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预见到又一个完美主义者要开始接受人生的考验。任何一点不完美的瑕疵都会毁灭整个事物的价值,她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与自己的这个潜意识作战。
我想起电影《国王的演讲》,这是一个人和缺陷斗争终不能胜的故事。影片讲述了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逝世,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患有严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临危受命,成了乔治六世。后在语言治疗师罗格的治疗下,克服障碍,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事实上,乔治六世到死都没有治愈结巴,他一生都在坚持治疗,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国王。当众演讲,这对国王来说是必备的技能,可是他的口吃让他无法做好这件事,如果他也用完美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他也许不会成为国王。
我最近在读陈海贤老师的书《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了解到心理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者: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而我就是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这种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匮乏。因为自己的资源有限,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不能犯任何错误,浪费一丁半点,哪怕是最小的选项也事关重大。
对于完美主义,安.莫拉特有一个形象的隐喻:完美主义的基础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步伐够小心,稳稳踏在每块垫脚石上,就不会摔死。但实情是你终究难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比你做的好太多,也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
对我来说,让我疲惫不堪的完美主义的根源正是匮乏的心理模式,因为匮乏,所以事事追求完美。弄清自己问题的根源是永远值得付出努力去发现的。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毕竟,只有了解,才能带来和解。觉知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这必将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许需要努力很长时间。我需要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我得学会懂得这个世界不是尽如人意的,学会正视这一切。
无论如何,在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之前,至少要试着寻找到一种合适的、与不完美的经验相处的方式,节约心理资源,以便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事而不被匮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