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回山里老屋居住,手机拍得门前这幅山水图,夕日同窗好友韩少林兄赠了一首同题五绝:
寒云出岫表,
林树暮烟新。
篱外笛声响,
可能来故人。
轻描淡写,寥寥数语,韵味十足,意蕴隽永,图片画面瞬间鲜活,有了古代国画山水图的优美意境,可品,耐看。
这家伙,当年同窗时就是能让大家经常在公开发行报刊杂志读到其作品墨香的校园诗人,大概也正是因为独特的油墨芳香,吸引来同系美女学妹琴瑟和鸣,一辈子红袖添香、添饭,还添菜。不说诗人隐私,单品诗人好诗。
个人浅见,诗,凡传世经典,除了韵律优美、意境高远,还得是字句平常,易读、易懂、易记,比如李白床前的月光,杜甫那两个黄鹂一行白鹭,柳宗元的千山鸟都飞光了,等等,等等。这些千古绝唱,之所以广为流传,经久不息,是因为美得让人一看就懂,顺口入心。尤其柳宗元那首千山鸟飞没了,论格律,那是一堆的毛病,失对、失粘,可人家那诗就是传世经典,就是千古绝唱。当然,隋唐之前的古人写诗,讲究格律,但不拘泥,意境至上。平水韵就是北宋被一众野蛮游牧文盲掐没后,南宋哪个家伙总结前人整理出来的,后人写格律诗,大都按这个只有半壁家国的家伙整理出的韵写。若严格按格律写,除非李杜他们几个圣呀仙的,常人有时就不得不搜索枯肠,翻箱倒柜,整些生僻字词,让人读着拗口,过目即忘。少林兄不愧是资深诗人,深得其中奥妙诀窍,看似几句文人的随口白话,既合格律,又好读好懂,轻墨大美,蕴藉悠远,过目不忘。
“寒云出岫表”,下笔第一字就把《冬山薄暮图》的“冬山”,不见冬不显山地点题了,当然这个“岫”字稍有点冷,但读了点书的都能认得,通俗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就有“鹤鸣远岫霜林锦”一句,知道在这里是“山”的意思,万一不认识,看半边猜也是“山”。图中的淡云薄雾,秒有了文化,有了诗意,还比较风雅。
“林树暮烟新”,因为上一句着墨稍稍有点浓,赶紧轻描一笔,小学五年级以上都能读懂,这个轻重把握,抑扬顿挫,张弛收放,烂熟了,出神入化的功夫。紧紧薅住图题中“暮”的同时,这个“新”字用得妙,除了入韵,关键是鲜活、生动、灵动,图中的袅袅炊烟,就有了乡里乡亲的亲切感,仿佛闻到饭菜香。这种山水,全是乡愁。
前两句把这山水图中的景色,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唯美,亦真亦幻。
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篱外笛声响,可能来故人”,几乎就是两句口水白话,“千山鸟飞绝”、“床前明月光”这种,却让人一读就倍感走心,望图神思,思绪飞出文字、画面很远很远……“篱外”二字,绝,古风扑面又贴近现实生活,篱这东西,古诗画里多,我家菜园也有,是竹篱。“笛声”,既可以是林中小径有古人边走边吹的竹笛声,也可以是盘山公路上的汽车,或者山下河里来船的汽笛声。“可能来故人”,更是神了,五个字,深居大山中惦念友人,时常期盼有“故人”意外来访的心情,甚至神态,跃然纸上……这画面,若是放在古代,响起的就是悠扬的竹笛,浪漫死了,唯美得不行;若是当下,响起的是汽车或河里来船的汽笛,亲切死了,真实得不行。斯景斯情,亦古亦今,亦真亦幻,意蕴无穷,妙不可言!
诗,意境深远是佳作,深藏不露是高手。少林兄这诗,当属此类。寄情山水,由景而心,从深居大山者对“故人”,可能是同窗,也可能是至交老友的思念之情、之态的巧妙描述,赞山水之美、人情之美,把古人归隐山林、回归自然、天人合一那高不可及的理想,通过一个“笛”字的妙用,写成了活生生的,甚至有淡淡汽油味的当今现实生活画面。让一幅普通的仿古静态山水画图片,变成了有色有声的现代动态艺术影像,养眼,入耳,走心,诗意绵绵,韵味悠长,想象空间无限。
当然,也有人说这诗美中不足是没有词意对仗联——其实,首联也算宽对。古人写绝句,不同于律诗,是可以不要对仗联的。当然,绝句若有对仗联,会显得外表上高级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既不是首联对仗式,也不是尾联对仗式,就是个千古流传式。
再看少林兄这几乎大白话的二十个字,完全没毛病,美,妙,入韵,入画,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