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2篇文章,让我看完不禁后背发凉,对比我的职场之路,发自内心感慨自己遇到的领导仁慈,否则我不止一次要卷铺盖走人。
这两篇文章,第一篇题目是《要干就好好干,不想干就滚蛋!》,还有一篇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在2017(第十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的一堂私房课,尤其后者,让我感慨良多。
先来说我的遭遇。
大学毕业后干专业,一直顺风顺水,2015年底,职场生涯遭遇新变动,我和团队“被整合”到了集团的另一家单位,我也从带着60多人团队的几个部门的总负责人,变身成了手下只有4个兵的“小头目”,从指手画脚的高脚椅跌落到连拧个螺丝钉都要亲自动手的位置上,用N多位好友委婉的说法是,你必须学会收起锋芒,低调做人干事,因为他们担心我成为别人眼里“不服管”的主。
我之前对他们说得话不以为然,因为我自认为一向工作勤勉认真、做人低调内敛,怎么可能成为“领导”眼里的“刺头”。但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有一天,单位一把手交待我给上级主管部门打一个项目报告,按照过往工作经验,领导要的这个报告有很大问题,不仅准备报告数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报告的思路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不一致,项目报告被打回的几率很大。当我把意见委婉提出后,领导当即否定,坚持要我按照他的思路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果然多次碰壁,直到周五中午下班前,领导又让我按照他的想法假期加班再进行第N次修改时,我说:*总,我可能太愚钝了,您交待我的这件事,我总也领会不了,要不您换个人来做吧。我忘了领导当时是怎么说的了,但电话里能听出来他很不高兴,好像是批评我干活不能干一半儿就这样撂挑子。
说实话,当时我感到极度委屈与不满,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你不懂,还听不进去别人意见;你不懂,瞎指挥还浪费我时间”。而没有想过,我这样做是不对的。直到中午和朋友聚会,我义愤填膺地说起这件事,没想到,朋友第一句话就是,你这样做不对,哪有这样跟领导说话的,我要是你们领导,我就会跟你说,爱干不干,不想干滚蛋!
这件事,我意识到我做得不妥,但或许是这位领导的确大度,“大人不记小人过”,又或许他很快调离了这个单位,我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受到打击,否则,同样的错误也不会再犯第二次,然而,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这时候,我已经是这个单位的一位负责人,手下分管了多个部门,特别是带领一个部门,从无到有完成了一个成功项目,多次得到省领导的表扬。也因为这个项目做得好,我们团队争取到了一个中央、地方多个竞争对手都在争夺的项目的运营权,在这些PK团队中,也包括我们大公司总部,但没想到,总部费劲周折去争取时屡屡碰壁,这个大馅饼却自己主动砸到了我们团队头上。
但好景不长。
当项目要上线时,因为甲方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我婉拒,甲方项目负责人直接找到了总部领导,当晚11点,总部领导把我和单位一把手、另一个单位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叫到了办公室,商讨项目执行方案。问到我意见时,我说,甲方的要求不合理,这个方案根本不可能完成。总部领导听完,当即对我们单位一把手说,这样吧,这件事你们就别干了,换别人吧。
我们单位一把手反应够快,连忙说,我们想办法,一定执行好。然后总部领导很不满地说,我们创办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说什么事情干不了的,都是把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干成了,甚至都干得相当成功。
说实话,现场气氛尴尬至极,但当时,我更多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很明摆着是甲方为了自己私人利益而提出的无理要求,为什么领导提出的想法明显执行有问题,在场的这些人,为什么都不说?只有我……我知道,不是他们不懂,因为在场的这几位都是这个行业专家。我当时很不理解。开会结束,我特别不满地埋怨他们,为什么领导明明有问题,却没有人说。结果大家只是笑着看着我,没有人回应。
结果是,领导提出的解决方案根本没有办法执行,最终的执行方案还是我和单位一把手熬了通宵重新做出来的。但是,结果是,我说得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是如领导所言,完成了。
之后,这个项目在团队仅我带1个人的情况下上线,加上甲方领导变动,要求一天一个样,项目运营过程可谓百般折磨,尽管天天为此熬夜加班,但我还是被总部领导归为“能力不强、态度不行”那一类,百般看不上,反馈给总部更多领导的都是反面意见。最后,单位一把手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让我把这个项目交由总部运营。
之后,总部为这个项目配备了6个人的团队,为了组这个团队,一度准备把我原有团队的熟手尽数挖空,尽管最终只走了2个主力,但团队内部人心惶惶,外部合作方也因为项目主力变更而极度不满,那段时间真是内外交困、运营艰难。
好在,一切都扛过去了,我们新的团队历此磨难又上新台阶。各种心酸,无须详尽描述,但这次教训,却印象深刻。
这些天,看陈春花教授这节私房课上的内容,我突然茅塞顿开,彻底明白,2次事情,我败在了哪里。
陈春花教授说,所谓计划,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特性。第一个特性就是:目标绝对不合理。因为目标是一种预测,而且目标其实是一种决心,你发誓要做什么,目标就会出来。目标其实是你自己战略的一个安排,决定你目标的是三个要素:你对未来的预测、你下的决心和你的战略想法。所以,目标是怎么出来的?目标就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陈教授讲,她曾遇到一些经理人跟她说,“陈老师,老板给我的这个目标我估计实现不了”。这时,她给出的答案是:你这样老板就会换掉你,我教你一个办法,如果老板给你的目标你觉得不能实现,你就去跟老板说,老板这个目标太好了,但是你能不能多给我几个人、多给我一点预算、多给我一点支持,我会拼全力帮你把目标实现。
要记住,和老板之间不讨论目标,该讨论的是资源,因为你并不知道老板的压力,你并不知道他的决心,你也不知道他对未来的判断,所以你跟他去讨论目标的基础实际上是没有的,他请你来就是让你去实现目标的。但是你可以跟他讨论你特别希望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在谈到计划为什么会失败时,陈春花教授说,很多时候大家说是因为变化太快,其实跟变化没关系。计划会失败的原因很多,一个的确是因为环境,第二个是就是人们对计划的态度,这是一个培养经理人最重要的方法。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每一次的承诺一定会想办法兑现,这叫职业素养。
如果要拿绩效来证明自己,最核心做什么?就是你得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陈春花教授讲了一个故事:她曾经在一家公司做顾问,2008年的时候遇到金融危机,公司有40%的订单是在海外的订单。在做2009年的年度计划的时候,她们决定还是要增长40%,整个公司为这件事情做了非常充分的讨论、行动和规划,她们还整了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签目标责任书。在签目标责任书的时候,她跟公司老板坐第一排,有一个总裁签完字往下走,嘴里嘟囔了一句:“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
第二天全公司公告,这个人从事业部总裁一撸到底,他说我都签了,陈的回答是:说你签了也没有用,因为你心里认为不可能实现。
陈春花教授说,在计划管理当中是没有人性的,必须是刚性的。这种承诺,如果你一旦接受了,你就要去想办法去解决,你可以讨论你需要什么资源,但是你不能在心里说这绝对实现不了。
计划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你对计划的态度。你不能在心里认定它只能完成70%,你要这么认为,它真的就只能完成70%,与其那样,企业就直接设一个70%的目标就好了,还不用就把企业文化破坏掉。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如何想的,再回头看我经历的那两件事,我突然明白了我的问题所在,希望你也能从我的教训中有所收获。
记住,你没有资格和老板讨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