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关注了「吞金自杀」,这里怎能不顺带着了解一下「咬舌自尽」呢?文艺作品中,渲染最多的自杀方式,应该就属这两种了。渲染吞金自杀,是不是有「炫富」的嫌疑?不清楚。渲染咬舌自尽,为的是刻画「刚烈」的形象,那是一定的。
问题是,咬舌自尽,不出意外的话,是死不了的——这是文艺作品中的一个bug。
1.
关于咬舌自尽,坊间流传的致死原因,大抵可归为三大类,即「疼死说」「失血说」「窒息说」。
让我省心的是,就这三大类说法,网上已经有人一一加以驳斥了,有理有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一下,我这里就不做搬运工了)。归根结底,咬舌自尽挺不靠谱的。
究竟有多不靠谱?只能说,其不靠谱就如同谁谁谁试图通过屏住呼吸来自杀。
那么问题来了:文艺作品中说「咬舌自尽,登时毙命」,如此浓墨重彩,是无知还是另有隐情呢?
我琢磨着,文艺作品中之所以会出现咬舌自尽这样的桥段,不外于三种原因。
2.
虽说咬舌自尽挺不靠谱的,但死亡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我查资料的时候,就看到一例死亡案例。
此前,死者(男性,44岁)诊断出患有反应性抑郁症,先后服用了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等药物进行治疗。
十日后,他意识恍惚,不认识亲人,问话也不答,发呆,拒食。再两日后,在有家属陪护的情况下,他突然咬舌自杀,因致舌头肿胀、出血窒息,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
保不准谁谁谁什么时候看到了、听说了、记下了类似的案例,创作时有需要,就拈过去、用上了。
3.
我注意到,咬舌自尽的桥段,多出现在当事人被敌人制伏,求生不得的场景。比如说,捆绑得就跟个粽子似的,当事人能动弹、会反抗、可利用的也就剩那根舌头了……
除了吐口水、飙脏话,还能如何利用这根舌头,好塑造出一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勇形象呢?有人想到了咬舌自尽;咬断舌头(巨痛无比),不能吃饭(可能饿死),不能说话(逼不了供)……一举好几得,多么好?
这个时候,咬舌自尽更像是一种决心的宣示,至于会不会死,倒是其次了;这是故事发展的需要。
4.
在我看来,咬舌自尽在文艺作品中高频出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创作者实在太懒了。
我这样讲,有两个考虑。相比别的自杀方式,比如烧炭、卧轨、上吊……,咬舌自尽不需要额外的工具,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这在场景、情节设计上,给创作者省下了很多事,此其一。
其二,在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创作者安排当事人咬舌自尽也是特别省心的,这就跟谁谁谁解释某个行为时,发现有些力不从心了,就轻巧地将其归结为「潜意识」「本能」「性」一样。
…………
要我说呀,咬舌自尽无非是懒惰又夸张的表达,跟「手撕鬼子」没什么两样。
5.
说到这儿,我想起曾有人因感情纠纷将女友的舌头咬掉了一半,还将咬断的舌头抛弃了……提这个,是想说,如果谁谁谁看中了「咬舌」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咬别人的舌头泄愤,可不好!
好的是,可怜的女孩把断掉的舌头找到了,经过一番折腾,舌头再植成功,发音和吃饭没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