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孩子与老人:不可思议的组合

文:胡蝶,全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分享心理和教育领域的读书、观影、育儿等原创文章。欢迎关注和交流!

《孩子的宇宙》读书分享系列之五:孩子与老人

图片来源:photophoto.cn

孩子与老人的组合,总让我想起一首民谣歌曲:

晚风轻拂澎湖湾

白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缀斜阳

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

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

踏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

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

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

……

——《外婆的澎湖湾》

在中国,老人带着小孩的画面非常常见,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成年人回忆起童年时光时,都特别珍视这样的祖孙情。当然,有时候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老人与孩子也会产生奇妙的组合。比如法国电影《蝴蝶》里追逐伊莎贝拉蝴蝶的老人和被母亲忽视的小女孩(这部电影中的老人,既是老人的角色,也扮演了替代父亲的角色。)。

还比如真实生活中的组合。美国西雅图就有一家设立在养老院里的幼儿园,有一个有意思的名字:代际学习中心。老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读绘本故事,帮他们扣扣子,孩子们和老人们一起制作三明治、玩游戏,其乐融融。美国人Evan Briggs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真实的互动场景,汇聚在纪录短片《现在完成时》(Present Perfect)中,非常触动人心。

为什么把老人和孩子放在一起会有奇妙的反应呢?河合隼雄先生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趣:“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两者都与另一个世界相近,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在青年和壮年忙着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时,老人和孩子被这种不可思议的亲近性连接在一起,互相庇护,彼此共鸣。当然,在一般意义上,孩子与老人正好相反,这也是事实。在相反的部分与共同的部分的相互作用下,老人与孩子之间就产生了有趣的交流。”

艺术家谢尔·希尔弗斯坦有一首诗《孩子和老人》,读来有点酸楚,却也很好的展现了这一点。

孩子和老人

孩子说:“有时我会把勺子掉到地上。”

老人说:“我也一样。”

孩子悄悄地说:“我尿裤子。”

老人笑了:“我也是。”

孩子又说:“我总是哭鼻子。”

老人点点头:“我也如此。”

“最糟糕的是,”孩子说,

“大人们对我从不注意。”

这时他感觉到那手又皱又暖。

老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蒋雯丽《我们天上见》电影

我们中国也有古话讲“老小老小”,意思大约是说,老人越老脾气就跟越小孩一样,天真、固执,子女需要像呵护小孩一样照顾和关爱他们。这样纯然天真的特质,将新如朝阳的孩子与垂垂老矣的老人联结到了一起。

当然,作者在书中的讨论不仅于此。他发现孩子和老人中常常会有人扮演“捣蛋鬼”的角色这样的特质,又增加了他们作为“灵魂引导者”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更不会被社会既定的规范和权威的言辞所迷惑,更有可能追随自我本心。想起武侠小说里的那些老顽童们,也就不难理解这一层意思了。


参考资料:

《孩子的宇宙》[日]河合隼雄,东方出版中心


延伸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岛田洋七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