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喜欢看青春文学小说,两三好友互相传阅,讨论某某和那谁很像。平淡的剧情,生动的文笔,却让情愫暗然生滋。走廊,教室,被窝里都会停留一两本,小心翼翼将它们收藏,生怕被老师和父母发现,像发掘一个宝藏一样。
“嘿,XX又出新书了呢,是承接上部。
真棒!周末我们一起去书店。”
定期去街角的书店,每次都抱着欢喜的心情,去翻阅喜欢的杂志,告别时被老板娘摸着头说常来。
初三,《夏有乔木》,向同床的一个女孩借此书,扬言中考毕业暑假后归,当时信誓旦旦,如今也少了那个女孩的联系方式,而那本书迟迟没有归还。去年电影上映的时候,和闺蜜谈起当年大家疯狂传阅的小说拍成了电影了呢,感慨一晃四年过去,停留在纸张上的岁月搬上荧幕。看完电影的那刻,却少了很多共鸣,其实忘却了书里很多的情节,现在看来电影里的有些情节看起来也很荒谬。是真的,书本里的一些感受和心情有时是电影里无法回味的。
媒体文化主流的时代,多数的文学作品拍成影视作品,却少了当初书本上的韵味。
郭敬明的《小时代》也是初三时看的,那时多少有点敬佩郭敬明,折服于他对事物的描写,且不说剧情有多跌宕,他关于环境景物描写的文字多多少少抄进了读书笔记。那时无知,不懂他笔下的许多名词,也会窃喜开始接触新鲜事物了呢。
如今的他也饱受非议,每个时代都会有人去看他的书,但不是每个人都只会停留在他的青春时代。
前短时间关于他的负面新闻,扯出了关于他公司下一系列的签约作者,“落落”,看过她的《文艺风象》。起初喜欢这个杂志的名字,慢慢也会被里面琐碎的文艺所吸引,“绘本、彩色漫画、摄影、访谈、小说、游记、散文、手工DIY、园艺”。那时也会被里面所提及的某个人物吸引,期待下期中还有他的出现,仿佛在和书里的他恋爱。周末时,也会拿起草稿本,临摹书中的某个插画,那也是激发绘画兴趣的开始。
再些时间,转战“笛安”的《文艺风赏》,一字之差,却多了几分成熟,文艺不停留于表面,更深层次的被大众所理解。七个主要专栏,当时最喜欢“星群——呈现不同城市的人文空间”,每次拿到杂志都要迫不及待去翻阅这一期所写的几个城市。喜欢的向往的从未接触过的城市,仔细了解它的文化的历史,每一篇篇幅不长,或是游记或是对某个景点的描述,都让我慢慢了解这世界。
现在很少去看她们的杂志了,她们一直在书写青春和文艺,而我们也会有新宠的出现。不过分的迷恋,如同一个收藏家,收藏故事收藏成长。
年少喜欢听周杰伦五月天。缺少通讯工具的时代,口袋里的揣着MP3,一首歌循环一整个夏季。听电台里的流行乐新歌榜,周董又出新歌了呢,跑到楼下小卖部下载新歌。那时,很喜欢记歌词,是手写在纸张上那种,听一句写下来一句,偶尔很喜欢的几句歌词偷偷写进日记里,每次翻阅如同做了一场美梦般窃喜。印象最深刻一首《不能说的秘密》,大概是受同名电影的影响,颇为钟爱歌词和旋律。那时的周杰伦的声音还那么磁性,桂纶镁短发青涩的样子。
听五月天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听他们歌的人如今也有从小孩变成大人。五月天,从一句“想念如果没有声音”跌宕整个夏天。从知足到温柔。高一的时候看电影《星空》,意外发现一首同名的歌曲,和对那电影的喜欢一一直喜欢了那首歌。从仓颉到拥抱,对歌词的深读和喜爱。没有过度悲伤的旋律却那么有力的歌颂青春,狂热而倔强。以前也会想要去听一场演唱会 诺亚方舟,也会看到他们的一张海报专辑而悸动过,可是所谓的偶像无非是无尽之日暗恋的人。后来后来我也忘记了那份喜欢,沉入心底。我没有听过所有关于他们的歌,可总有那么一些歌是陪伴我在每个白天黑夜值得让我去单曲循环细嗅歌词。
最近听的一首《好好》,“你和我曾有满满的羽毛,跳着名为青春的舞蹈。”找回最初听五月天的感觉,是青春的肆意,是年轻的张狂,深夜里辗转反复将你的歌单曲循环,做伴于无数日日夜夜,像深夜里的旧友,来时依旧如故。阿信的声音依旧深厚有张力,你说你说唱摇滚,可我听出了深情久不违的感动。
我们慢慢远走青春,而你们一直在唱青春。
年少看港台电影,最爱周星驰。晚间和家人坐电视机前看他的电影,可以嘻哈一整个晚上。《逃学威龙》、《少林足球》、《长江七号》、《喜剧之王》…每部电影反复看过无数遍,每次感受都不一样。那时青春小资 、都市家庭电影题材还没有盛行,我们认真停留 于他每一帧的画面,或是在激动武打亦或是深情对白。电影情节很简单但不平淡,足矣让我们感悟人生。
除了周星驰,还有刘德华、成龙、周润发..
那些都是经典呢,可以回味一生的电影。
年少是个慢时代,看一本书要花几天时间,听首新歌要花几分钟,看部电影要花一晚上的时间。那个时代不懂文学经典,抱着几本无厘头的青春小说或者漫画书度过一整个周末;那个时代没有民谣,流行音乐盛行,喜欢的歌手喜欢的歌词也可以触发感官;那时没有各大视频播放器,也很知足于电视机里的每一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