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购买的精品课蚂蚁私塾·行走者团队举办了一个读书会,其中我觉得有一个说的特别对
“大家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点,其实是你们最熟悉的观点”
所以可能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通过学习他人的观点来完善并熟练,成为自己的方法。
有时候觉得这个就是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没有跳出自己逻辑思维圈子
这在私塾的拆书中《推理的迷宫》也讲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听取他人不同观点的作用。
我想这也是4月11日在国际站举办辩论赛的重要意义。
而其中一个帮助跳出来的方法就是——学习他人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实践熟练。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兹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仍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说句扎心的话:这些年来前前后后遇到很多“读书人”他们的思想不可谓不深刻,但是他们总是在陷入一个矛盾死循环,这就是没有一流智力。
有时候经常看到一些类似说:让我们要“有容乃大”又说要我们“恪守底线”,要我们“忠诚”又说不能“忠诚”等等这样类似的矛盾语一般
其实这个就是检验你是否有一流智力的标准。而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仍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同时人是复杂的,社会也是复杂的,情况更是复杂的
任何的理论都要“因地制宜,符合基本国情”
这个世界上,如果非要用什么词来概括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那么我想就只有“度”这个词,而这个“度”也是要“因地制宜,符合基本国情”。
一个形象但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同寝室的一群好友:小红、小莉和小方,小红和小莉关系更近一点,那么同样的借钱,小红向小莉借钱,明显可以比小方借多一点。因为她们两个人在小莉心中的位置不一样,从而导致两个“度”的不一样。
但是并不是让你“老油条”,而是要你心里“有点13数”
举个学生党都有的经历:读大学时,因为睡在上铺,如果有啥忘了拿,又懒得下去,那么必定要“麻烦一番”在下面室友了,但是有一次,一个快毕业的学姐因为要考驾照又请假回来了,住到我们寝室,有一次一个室友上床后忘了拿东西,又懒得下去,就让那个新来的学姐拿,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每次都麻烦学姐弄,小的拿个杯子,大的让学姐帮她倒洗脚水~而这个学姐不过只住一个星期而已,这就是典型的“用力过度”这还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往往生活中的“度”需要自己去感受,感受蓝天、感受细雨、感受“度”。
END
…
这不代表作者是个有逼数的人(二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