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过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快速从头再读了一遍,还去看了豆瓣的评论。其实书中所表现的思想、表达的观点,于我是大部分认同的。从开篇《皮囊》开始,恰如阿太所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阐明本书中心思想。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顶着一张皮囊,皮囊是包括肉体的载体,同时也承载了精神的重点,就好像我们必须给梦想、追求冠之以高高在上的说辞,理想一定就是伟大的,追求一定就是高远的,然后奋不顾身的拼命折腾,甚至耗尽了自己有限精力的肉体、皮囊也跟着一同消陨在所不惜。
可皮囊若不附着骨子里的这份精气神,也仅仅只是皮囊,终有一天它将什么都不是,人最终都要归于原型,卸下皮囊之后回到那副最真实最谦卑的模样。
看到豆瓣上有很多关于《皮囊》的评论,我很诧异褒砭之分会成“三七”之势。也有一些朋友说《皮囊》作者蔡崇达好像是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揣摩评价他人的内心,把自己对想象中一类人的形象强加于一个个体之上。总之这些形形色色的评论,传达出的观点就是:小人得势的沾沾自喜,无病呻吟的叙事抒情。对此我将自己的读后感作如下阐述。
写作的终极意义是看见自己看见更多的人。人各有异,但人的本质相通,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同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书中所写道的那几位,很不幸结局惊人的一致,比较晦涩吧,似乎很不适合作为一本正能量的励志书籍,所以很多人越看越气愤,尤其在写到文展、厚朴这样的挚友,他们本身都是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最后的结局按常理说应该是成功的,必须是成功的。
为什么有些读者会有这么激动的情绪,其实我想书中的文展也好、厚朴也罢,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我们读者自身的影子,我们不也整天嚷嚷着追求梦想,动辄青春就是用来折腾的云云,却发现作者描述的这群所谓有“梦想”的人到头来一一失败了,然而恰恰作者成了这里面唯一一个算得上成功的人,这当然是读者最不能接受的。
其实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陷入“皮囊”状态,可以说作者本人也一直沉浸在这种状态中,比如文中时常说一旦工作停下来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空虚,他是在用工作麻痹着自己,好让自己无暇去思考生活的本质,他也在逃避。
至于说作者冷血,没有同情心,就显得读者有些故意为难作者了。如果硬这么说,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归因于当时他那个家庭,才上高二就要担负起一家之主的重责,这是迫于生活压力,实属无奈之举,他必须精打细算着自己的前程,甚至当遇到向往的爱情的时候也不敢去追求,他不是不想,只是不敢,他怕这么一折腾,会打乱自己的计划,他渴望爱情,当他此时更是一家之主,相比家庭的重任,爱情就只好作罢、可望不可及了。
我想作者也不会无聊到“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揣摩评价他人”,而且也绝对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同属于一类人,虽然看似作者小有成就,但都不过是活在一副“皮囊”里而已。并且作者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生命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皮囊》:从不许诺什么,也不相信奇迹,不相信心。可它又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皮囊终究是我们世俗存活的依据,我们厌恶它却又离不开它。
最后,我觉得对一本书的评价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要是作者辛辛苦苦耕耘的结果,就应该被尊重。只要能从这本书中读出自己的思考,汲取到对自己有用的营养就够了。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