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6-60岁人口的比例进一步下降,60及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下降,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国内市场发展亟需转向人才红利。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一提到区域经济排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上广深老牌一线城市,然而,近几年国内许多大城市都在试着转型升级,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高端人才。北上广深持续上涨的生活成本和住房压力,使得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新一线城市”的诞生则给了求职者更多选择空间。
2021年,智联招聘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课题组专家,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从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等多个维度分析得出。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北京近三年来首次位居榜首,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位居前十。
2020年应届毕业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北上广深的比重分别占比20.7%、30.9%,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19.07%,应届生和硕士生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广深;从硕士及以上以上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和成都。
一线城市:悲伤人才净流入下降趋势休止、深广仍呈上升趋势
北京:
由于北京过严的人口管控和产业疏解政策,2017年至2019年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持续下降,分别为-2.3%、-2.7%、-3.9%,2020年复产复工期间企事业单位招聘与留才力度加大,人口流动范围收窄,人才净流入占比由负值转为正值,占比0.2%。
上海:
2017年至2019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也持续下降趋势,分别是1.2%、0.9%、0.5%,流入放缓的主因是上海人口控制和产业转移,到2020年,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境地了人才外流,占比上升至1.2%。
深圳:
深圳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入户政策宽松且不设指标上限,因此,从2017年至2020年,深圳人才净流入稳中有增,占比分别是0.1%、0.4%、0.2%、1.3%。深圳与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互流规模基本平衡。
广州:
广州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人才净流入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至2020年,净流入占比分别是0.5%、0.5%、0.6%、0.9%。
二线城市: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渝津有所下降
杭州:
杭州在本次排行中排名第二,得益于其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薪酬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2017年至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是1.0%、1.2%、1.4%、1.6%,始终为正且逐渐攀升。
南京:
2017年至2020年,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是0.9%、0.9%、0.9%、0.9%,始终保持稳定。主因是南京电子通信、制造业发展较快,2018年实施“宁聚计划”吸引人才。
重庆:
重庆2017年至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是-0.1%、0.5%、0.3%、-0.2%,2018因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占比由负转正,至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力有所下降,带动人才净流入转负。
武汉:
2017年至2020年,武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是0.0%、0.8%、0.1%、0.2%,2017年由负转正,主要是因为“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其次是武汉的低生活成本具有一定优势。
天津:
天津2017年至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0.1%、-0.1%、-0.1%、0.0%,逐年下降并长期维持在0%作用水平,主因是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20年GDP增速1.5%在十大城市中位位居倒数(武汉因是疫情中心为负值)、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
成都:
2017至2020年成都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是-0.8%、-0.3%、-0.6%、0.3%,由负转正,成都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吸引力强;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
总体来看,人才吸引力城市特征呈现三大点:一是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二是京津冀人才流出;三是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那么,从性别、年龄、学历、行业、工作年限、工资水平来看,人才吸引力度又将呈现怎样的特征呢?(人力参谋部)公众号后台回复“吸引力”,获取完整报告,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