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具体操作步骤为:
1.吞咽:凝神息虑,口中鼓动漱津3~5次,再舌搅上下腭,再舌抵上腭,待满口生津,吞咽,有声。
2.鼻吸气:鼻缓吸清气,以意念送至腹脐丹田中,吸气提肛(如忍便),以意与目力(内视)从会·阴把内气提至腹脐(丹田),使上气(吸清气)和下气(内气)在丹田会合,并略在丹田停顿存一存。
3.鼻呼气:呼气,松G,同时以意念与目力将丹田之气,经会·阴入督·脉,从尾闾沿脊中线之命·门、夹·脊、玉·枕直透入泥·丸,呼气尽。
3. 吞咽:闭气,用意念与目力将升至泥丸之内气,连同口津一起送入腹脐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留存一下。
这样,吸、呼、咽即为1次运行程序。这个解释完全可以与《修行要旨》对应。
这种练法,首先是要凝神静气,采取静坐或松静站立方式,没有过多动功。
事实上,十六字诀虽然是道家筑基方法,但并非人人可用。张伯端《悟真篇》云:“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虽可短时有效,但却增加欲望,一经F事,损亏更大。
这种情况下,练习周稔丰老师的简化十六字诀练法效果更好:
1. 生津:坐卧站行都可以,全身放松,平心静气,舌尖轻抵上颚,津液自生;
2. 吸气:轻轻鼻子吸气,会阴部微微上提,归脐间,也可以说,气气归脐;
3. 呼气:放松,呼气,吞咽津液,气随津液自然下沉到肚脐,连续吞咽3次,也说,水火相济。
如此反复。
整理于网络,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