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徽因如是说;这就像恋爱中的情侣之间的对话一般,倾吐着自己的无限情丝,试图紧紧缠绕那段感情,守护那一段不可言喻的故事,更别说这是一个30多岁已为人母的不寻常女子。这就是世人面前那个才华横溢、貌美如花的才女林徽因,人间四月天下不露凡尘的林徽因。
在如烟如潮的民国往事中,林徽因就如一朵不断绽放的白莲,出淤泥而不染,书香门第的她,自出生时就是带着使命而来的。这个使命是什么,是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还是一段平淡的文学历程,又或者是一段宏伟的建筑史,但大多数人都知道她的人间四月天。
世人都传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那是一段佳人与才子的故事。那时徐志摩为她写过“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的佳句,用诗的意境表达爱的含义,这就是徐志摩对爱情的表达;她把人生的第一首诗写给了他“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虽说是一首别离诗,却能表现两人爱过,以及那段康桥之恋,那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那一年的伦敦,16岁的她与23岁的他相遇了,这是缘分还是偶然,也不知这是怎样的一个原因,故事从这里就开始了,其中徐志摩在他的诗《偶然》中这样写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虽然诗中没有明确倾诉这是怎样的原因,或许这就是缘份吧,仅仅只是一个缘起缘灭的过程而已。
那时的她说是在“人间的四月天”也不尽然,岁月的懵懂依旧掩盖着纯净的少女,对于这个孤寂的女子来说,眼底的各种景象好似“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般美好。那时的她身在异国他乡,陪伴在那时是最需要的东西,然而徐志摩来的却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如同朋友般的他们一起坐在壁炉旁欢声笑语,一起拜读雪莱、拜伦、济慈的作品,一起游历伦敦的大街小巷,她的生活不再是孤独的,而是充满乐趣的,这或许就是她所需要的。
如果说年少时的幸福是走过长的路、遇见对的人,那么林徽因在欧洲的经历就是如此,她同父亲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以及徐志摩、张奚若等人,这为她在文学创作上提供的许多的东西。然而他与徐志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一生就没有停止过, 虽然他们片刻的相依只是短暂,那一缕情丝却牵绊了他们一生。
每个人都会期待有一位可以和自己同船共渡的人。今生所有缘分都是前世修炼所得,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所以我们应当相信,今生所有与自己相识的人,前世都结过深刻的缘分。16岁的林徽因遇见了徐志摩,这或许就是缘分,然而这缘分能否长久,是个无法言说的问题,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里万里,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分相牵。缘分的长久也只能看缘浅缘深了。
也或许人生的境遇本就是错综复杂的,短暂的邂逅之于林徐二人,在林徽因的回国时而终止,临走时林徽因写道:“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任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在没有些牵连。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诀别吧。
林徽因转身即是天涯,将她的初恋连同她深爱的男子丢弃在异国他乡,她的不辞而别令徐志摩在伦敦的烟雨中惆怅难醒。落寞的徐志摩说了一句落寞又清淡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段缘分的生与灭,或许只是人间四月里的一段美景,也或者是人间四月凋零前的最后一次纷飞。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人生何等精彩,可人生也有太多的无奈,不是所有的真心都会有人珍惜,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得到祝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个圆满的结局。每一天,我们都在邂逅;每一天,都会有人遭遇离别;每一天,都在酿造不同的悲欢故事。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平坦与坎坷、欢喜与悲伤、相聚与离散。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最终沉入了伦敦的朦朦烟雨中,印刻在康桥的波心里,依旧记忆在人间四月天的美景中。
故事总是不尽完美的,开头的可能是浪漫的,或许结尾会不尽人意,有时候则有相反的效果,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宿命吧。林徽因在选择家这一方面,表现出了一个朴实而又睿智的形象,她可能想到了浪漫只是暂时的,人一辈子总要安稳的过下去,她选择梁思成就是想法的体现。这样的行事风格值得现代许多的年轻女性学习,所谓的浪漫只不过是一瞬的,安稳些的人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