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阅读《呼啸山庄》是在高中图书馆的阴暗角落。许是因为光线恰好,氛围安静,《呼啸山庄》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不亚于一次小风暴。
书里极致的爱与恨交缠,环境描写也多是暴风雨,而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性格扭曲暴烈。这与我曾经接触到过的书籍全然不同,它的爱情纯粹极端,它的仇恨直接肆虐,甚至每一个人物都能让我深刻感知到他的自私。
我喜欢张力十足的故事,《呼啸山庄》就是如此。
在它横空出世的那一年,《呼啸山庄》的神秘暴烈以及顽强的激情,都难以让当时社会理解和认同。即便在当下,也有不少人对其抱有怀疑。但正是这一份原始的狂野,让我触碰到与众不同,触动了压抑在心底已久的情绪。
生活需要克制,但文学不需要。
我一向认为文学是人性的后花园,一切不能被世俗理解接受的灰色人性,都可以在这所花园里尽情绽放。文学不能避免仇恨、色欲,因为文学是人的文学。简单来说,每一个人都具有两面性,即善恶。在社会中,我们必须遵守道德法律,而在文学中,并不是每一个人物都必须是正义的,甚至,其主人公也可以是非正义的。
《呼啸山庄》中,最惹人争议的就是希斯克利夫复仇的过程,他搞阴谋诡计,疯狂报复,永不原谅,宛如一个疯子。他从曾经的受害者,变成施暴的加害者。
他对凯瑟琳的爱有多纯粹,对世界的恨就有多浓烈。
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没有刻意压制《呼啸山庄》人物的性格,完完整整地释放了希斯克利夫的狂野性格以及凯瑟莉的天真自私,的确很容易让人感觉到不适。可这也是本书的张力所在。
文学不是为正义说话,而是为人说话,不论此人是天使或者是魔鬼。
希斯克利夫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恶魔的化身,他也曾童真,也曾感受到过爱。只可惜,后来发生的种种,将希斯克利夫一步一步推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这其中固然有一大部分是因为邪恶天性推动他做出的选择,但现实环境也从来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
在故事发生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推崇贵族富豪的等级观念。希斯克利夫低贱的地位,注定了他无法拥抱凯瑟琳的爱情。他固执地活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而凯瑟琳已然跨出了成长的一步,对现实生活妥协了,选择了门当户对的林顿。
而当新兴资产阶级产生时,希斯克利夫又站在了让人羡慕的地位上,进一步扭曲了他的性格。他开始了复仇,并再无停止的可能。
在《呼啸山庄》中,你看不到英国绅士贵妇在阳光下喝咖啡,只有扭曲的树木扭曲的人;你听不到悠扬的音乐在耳畔想起,只有歇斯底里的喊叫;你也领略不到可贵的精神,只有跨越生死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