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原因会接触很多的孩子和家长,也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始接触与孩子有关的书籍,最近入手了一本《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很值得拿出来说说。书中提到的很多情况是很多人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遇到的问题,感触很深,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希望我将来的孩子能有一位做好准备的成熟妈妈。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0开始,也就是从孩子在母体的时候开始。胎教已经越来越流行,很多人知道胎教可以影响孩子的喜好,却不知道【婴儿的头九个月至关重要,对于“链接纽带“的建立尤其如此。】(《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57)
孩子的性格建立关键性的时期在头两年里,关键性的人物是看护者,这个角色通常是妈妈来扮演,毕竟孩子在母体的时候就以【一体】的方式共享生命。作为成年人,母亲应该懂得更多,应该有意识学习婴幼儿成长相关的知识。而《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孩子与看护者关系的书,这本书以案例的形式来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大人真正踏入孩子的世界,明白孩子的想法。
书中提到了两个新的教育概念:人人都想有所联系有所归属;人人都想感觉自己很能干。(《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68)这两个概念放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里都适用。而这两个概念也是教育孩子的理念。
孩子需要与人建立健康的关系: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孩子需要有归属感,需要身份认同,哪怕他们还不懂这些是什么,他们依然需要明确知道自己属于哪里。孩子需要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他希望自己能干,同时也被人需要。
那么孩子需要这些,作为家长就要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否则孩子因为需要没有被满足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会影响其一生。
没有被满足的孩子要么产生心理落差导致性格内向,要么直接以行为来发泄心里的情绪。这些行为通常让人头痛,这些孩子也有一个标签:熊孩子。不过熊孩子的心理也很好分析,无外乎这四种: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76)而这四种心理的产生,全部来源于归属感和重要感的缺失。
书中也针对了熊孩子的这四种心理给出了解决办法,被频繁提出的一条: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需要陪伴、关心,而很多父母却无法陪孩子吃一顿饭。很多时候,好孩子变成熊孩子的原因我们不能总是询问学校和孩子,父母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身为父母,是否做好了父母应该做的事?养孩子从来就不是物质上的供养。
然而,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所以书中有32个真实案例来供大家参考。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做出什么反应?当然,每个案例后面都有解决方法。
看过这本书之后,我突然理解了很多孩子的行为,我知道他是为了什么那样做,知道他需要什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以后再遇到熊孩子事件应该会得心应手。不过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教给了我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哪怕我现在连对象的影子都没看见。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