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找到周篮后,从自己460元工资里,每月拿出200元给她资助生活。

1962年,陈毅打听到彭坑村一个叫周篮的农妇后,立即从自己460元的工资里,每月拿出200元寄给她,作为生活资助。

当时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为何会如此帮助一个农妇呢?

1934年8月,陈毅率领部队与国民党军队的一次作战中,不幸右腿受伤,造成粉碎性骨折。

虽然当时进行了治疗,但因为条件艰苦,缺医少药,受伤部位一直处于红肿化脓的状态。

10月,红军大部队转移,陈毅留油山地区打游击。

在油山地区打游击的生活非常艰苦,可陈毅率领的部队,发扬以苦为乐的战斗精神,与敌作战的同时,团结广大老百姓,同时也吸收了许多老百姓加入了游击队。

一个叫三娣子的农妇,非常支持游击队的工作,积极地加入了游击队,她的家,也成为了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

为了照顾游击队战士的生活,许多老百姓都邀请战士们住到家里,可敌人搜查得很紧,为了不连累老百姓,陈毅率领部队都住在了山上。

可是,在山上没有粮食供应,吃饭就成了个大问题。

刚开始,三娣子时常给战士们送粮食,可后来,敌人盘查得越来越紧,三娣子也很难把粮食送上山。

转眼到了1936年的端午节,油山一带大雨不停,想出去打猎也不行,陈毅和战士们饿得肚子咕咕直叫。

这时,只见大雨中,有个人身披蓑衣,手提竹篮,向游击队的住所走来。

进门后一看,原来是三娣子,趁着下雨,敌人防备松懈,她给战士们送粽子来了。

这对于肚子饿的咕咕叫的战士们,可真是雪中送炭。

三娣子从篮子里取出粽子后,高兴地说道:今天端午节,又下雨,白狗子都去避雨了,我想你们还没吃饭,就带了一篮子粽子上来了。

陈毅看着眼前这个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食物的农妇,非常感动地说道:大嫂,这教大家怎么感谢你呢。

三娣子却笑着说:瞧你说的,你们都是为了我们穷苦老百姓翻身,请还请不到这穷山坑里来呢,说什么感谢。

陈毅看着战士们吃了粽子后,向三娣子问道:大嫂,还不知道你大名叫什么?

三娣子长叹道:穷人哪有什么大名?三岁时,我就被卖在这里做童养媳,大家都叫我三娣子,从此也就叫开了。

陈毅又笑道:现在闹革命,你应该起个大名,工作上也方便。

三娣子说道:我没文化,但我看你是个文化人,你给我起个大名吧!

陈毅想了想道:你娘家姓周,你又每天提着篮子给我们送食物,就叫周篮吧。

从此,大家都称他为周篮嫂。

后来,陈毅的腿伤感染严重,在周篮嫂的再三请求下,陈毅暂时住在她家养伤。

可那时国民党对药品管理严格,尤其是治疗伤口的药物,一经发现,按“通共”罪处置。

在买不到药品的情况下,陈毅的伤口发炎越来越厉害,又红又肿,不能动弹。

周篮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忽然想起了小时候上山砍柴,不小心划伤手以后,就用狗贴耳等几种草药,自己治疗伤口。

于是,她立马到山上摘了一大捆草药回来,将草药熬制后,开始给陈毅清洗伤口。

没想到,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陈毅的伤口完全愈合了。

陈毅高兴地说道:周篮嫂,你这个大夫可真厉害呀。

周兰嫂答道:我也不懂,只是试着来的。

后来,国共谈判,共同抗日,陈毅带领部队离开了彭坑村。

但是,周篮嫂对自己的恩情,他永远都铭记在心。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一直都想联络周篮嫂。

直到1962年,陈毅终于抽出了时间,给江西信丰县委写信,让他们一定想法找到周篮嫂。

县委挨家挨户的查访,终于找到了60多岁的周兰嫂。

陈毅元帅又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可周篮嫂前几年生过一场大病,无法远行。

陈毅元帅立即买了许多营养品,给周兰嫂寄去,还从每月460元的工资里,拿出200元寄给周篮嫂,帮她渡过困难。

1975年,周篮嫂所因病去世,临终前她嘱咐家人,把自己葬在家后面的半山腰上,因为,那里曾是陈毅带领游击队员开会的地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