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便合家围坐桌旁,一边品尝月饼等美味佳肴,一边观赏明月,同享天伦之乐那八月十五为什么叫中秋节呢?而这个节日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七、八、九这3个月是一年中的秋季,八月在秋季的中间,故称为“中秋”,而古时候把每季的3个十五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十五为秋季的第二个十五,故中秋也叫“仲秋”。又因为与上古祭月的习俗有关,故中秋节又是“祭月节”。
它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两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固定在“秋分”这一天,“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日期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如要祭月而无月未免太伤风景。因而,逐渐的,祭月的日子就固定在了八月十五。而中秋节也由最初作为帝王们的祭月典礼,尔后由贵族士大夫们效仿,经神话的渲染之后,逐渐传入民间,成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因其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被称为“八月节”、“八月半”或八月十五”。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期,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至今,我国各地仍然有许多中秋祭月的“拜月坛”、“拜月亭”、“拜月楼”等古迹遗存。据说北京的著名旅游景——“月坛”,就是明朝嘉靖时期为满足皇家祭月而修建的地方;北京颐和园,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大臣、后妃和宫女祭月的场所。民间中秋活动大约开始于魏晋时期,并有了赏月、咏月的诗赋之作。在唐代,中秋节成为民俗。中秋节逐渐由祭月变成了赏月,严肃的祭祀也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在宋朝时,中秋节极为盛行。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上有圆饼;而南宋时百姓也多于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贫穷的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第二节历史演变物去购买酒菜来欢度中秋。
除了团圆、拜月、欢娱之外,还有赏灯的习俗。并且自宋朝起,在杭州钱塘江观潮,也成为中秋节的一个节俗内容。元朝虽属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很深,节日习俗也大都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中秋节已经与元旦齐名了(古时候,人们称春节为元旦)。祭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清宫有祭月之俗。祭月的地点就在御花园,然后就是丰盛的合家宴会。清代许多地方还形成了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等地方习俗。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随着新内容的不断增添,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世代相传、流传至今,盛行不衰。
另外关于中秋节的神话嫦娥奔月也引起我们许多遐想。
嫦娥奔月嫦娥是怎么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准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药,嫦娥却背着丈夫偷吃了全部的长生药,独自成仙,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欢笑,只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玉兔相偎依,还有桂树却总也砍不倒的吴刚相陪伴。她想起了丈夫平日里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却也只能自食其果,独自忍受着月宫中的寂寞。
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另一版本是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帝时期的人,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猎,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彼此倾心,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幸福美满。有一年天上突然出现了10个太阳,把土地烤焦了,海水烤干了,庄稼烤枯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天下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天气醋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冮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这件事惊动了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9个太阳,因为尧帝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后羿才息怒收弓,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后羿立下盖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嫦娥滞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与后羿团聚。傍晚,后羿回到家,知晓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岂知蓬蒙早就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格外圆,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东西来纪念夫妻的妻子嫦娥王母娘娘被他俩都真情所打动,所以允许他俩在月圆之时,在桂树下相会。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是你自己的故事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中秋时节去书写自己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