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执行力做事的因素有4种:争议结果,没有驱动,习惯拖延,没有靶心。
争议结果
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哥儿仨在旷野里打猎,个个技术很高。正在打猎的时候,他们发现天上飞过一群大雁。
哥仨张弓搭箭正要射的时候,老大说了句不该说的话:“好肥的雁啊!要是红烧,肯定好吃!”老二就说:“你会吃不会吃啊?现在都讲究什么?烧烤!红烧哪行啊!雁当然要烤着吃,多方点孜然和辣椒,味道才叫好呢!”老三说:“你们俩得了吧,会不会养生啊?这个季节要进补,什么最补?炖汤啊!这雁明摆着炖汤最好。”
就这样哥仨发生了激烈争论:讨论以何种吃法的时候。三人争得面红耳赤,大雁却早已飞走了。
我们做事一定要有一致的目标。在目标上达成一致上,我们可以把事情分成两段:一阶段和二阶段。我们把能达成一致的放在一阶段,把不能达成一致的放在二阶段,二阶段的事,可以暂时不考虑。
推荐一个执行思路:找一个大家能接受的共同目标先做着,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如果第一阶段做不成,第二阶段就是空想。这就叫“回避分歧,守住一致”,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执行效率。
没有驱动
做事要有驱动力。这就好比汽车要有发动机,没有发动机,再豪华的汽车也只是一堆废铁。那么什么叫驱动力呢?下面举例来说。
老先生又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用我的纸、我的墨,那是要给钱的。纸,三两银子一张;墨,六两银子一块,要多少给多少。”这是什么概念呢?北宋年间,一户殷实人家大半年的生活费也就是六两银子。那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千元。换算一下,老先生的一张纸值一万多元,一块墨值两三万元!
当时米芾的心就凉了半截,他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带来了,一共也只有十五两银子。于是米芾说:“老师,这也太贵了!能不能打个折扣?”老实说:“你住嘴,这就是约法三章的第三条,永远不要和我讨价还价。”
于是米芾花了十二两银子买了三张纸、板块墨,用剩下的三两银子紧紧巴巴地过这一年的生活。后来发现,老先生的纸就是普通的纸,墨也是普通的墨。米芾想:真黑啊!不过只要能学到真东西,就认了。
等米芾把纸墨准备好,请老先生教自己写字时,老先生却说:“我最近几天比较忙,要到邻村去开个学术会议,还要到大宋卫视录个节目,顾不上教你了,你先自己练吧,等我回来了再教你。”
免费的午餐没有味道。想要真正吃出一道菜的味道,必须自己花钱买。执行的动力从哪里来?四个字——利害关系。如果一件事跟你不相关,你做的时候肯定不会付出100%的努力,即使做了质量也不好。只有这件事跟你利害相关了,你做起来才能全力以赴。
西方有一条谚语:如果你过不了高墙,就把新买的礼帽扔过去。这样你就一定会找到办法过墙了。你之前之所以找不到过墙的办法,是因为这件事与你无利害关系,一旦把成本加进去,才能迫使你动脑筋、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
小狮子跟着母狮子学捕鹿。小鹿跑得并不快,但小狮子总追不上它。小狮子就问:“妈妈,我比小鹿跑得快,可是为什么我每次都追不上它呢?”
母狮子说:“孩子,你追鹿,那是游戏,追上追不上都可以;小鹿跑,可是为了保命啊!”
母狮子又说:“为什么我能追上小鹿?是因为我要养活咱们全家,要是追不上它,全家就会挨饿。所以我能追上小鹿。”
执行力有一个重要原则叫“雄狮博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狮子抓兔子,看似轻描淡写,但也一定有追击、有埋伏、有阻击,每一次都是奋力的。做每件事情,不管大小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和辉煌的业绩。
习惯拖延
当一个人面对一项艰巨任务的时候,内心会有抵触甚至拒绝心理,忍不住想逃避。真正让人无法安静下来的因素是潜在的逃避思维。
习惯性拖延的核心就在于人的逃避心理。有三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1)定时定点。做大事要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比如领导跟你说些一篇一万两千字的工作报告,你就告诉自己,这项工作报告要从晚上8点写到凌晨1点,地点是办公室或家里的书房。把时间和地点固定住,才能提高效率,防止逃避。
(2)挺过15分钟。人做事的时候,一般前15分钟会有一个融入期,在融入期偷懒的自我会上窜下跳,努力逃避。但只要咬牙忍住,过了这15分钟,就会越干越兴趣,越干越投入。
(3)大画面思考。
人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有两个机制在起作用:一个是创造思维,或者叫创意思维;另一个是逻辑判断思维。这两种思维的作用不一样:创意思维管的是产生,逻辑判断思维管的是整理和剪枝。
没有靶心
一个圆只有一个圆心,一个靶子只有一个靶心。有谁打靶子瞄三个点的?不可能,必须瞄准一个点。我们做事情也一样。人的目的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达成目标,怕就怕将每个人的目的都锁定为核心。
大家叫记住,靶心是靶心,目的是目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靶心只能瞄一个。只有将大家的目的统一到靶心上来,才能打中靶心,实现目的。
总之,在执行的过程中,大家要对四个方面的因素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努力去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