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医学院的学生到大二的时候,学习了哪种病症,就拿那个病症的特点往自己身上套,于是,他可能今天担心自己是高血压,明天又是糖尿病,后天,觉得心脏可能出了问题。于是,这种担心会让他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学习心理学更容易套,有时候是别人给你套,有时候则是自己使劲套,有的衣服穿着根本不合适,可是好像套上一件衣服,心里就踏实了。
是不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适感?我还记得妈妈去医院看病,检查做了无数,每一样都是有点问题,但不是致病因素,所以医生根本拿不准怎么治疗。相反,即便再挠头的病症,知道了名字,就可以查到药方,按方吃药,大致可以药到病除吧?
我还记得梁老师说我是边缘型人格,名词困扰我很久,标签送你了,你肯不肯要,要得起不?相对而言,心理学大师是不会轻易给你贴标签,也会提醒学生不能贴标签。
相对而言,拿着一个名词往你身上贴贴,首先我是知道这个名字,其次你看看,你都这样了,还有何话说?
如果自己给自己诊断,胡乱的贴上一个,又一个,却是为何呢?是改变的意愿很强烈,更是需要抓住救命稻草。
但是你给自己贴了标签,真的就可以解决问题吗?置身事外,会觉得有些荒谬,深陷其中,却往往执迷不悟。
对于自己可能的心理疾病会如此,对于自己心里的向往其实也是如此。
昨天看曾奇峰的公众号学到一个词,叫做自居心理。
自居心理是指:把一个自己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他自己的特点,借以掩饰自己的短处。其有两种不同的自居作用:一种自居近似模仿。例如,“高级”追星族,他们密切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然后照他们的姿态行动。另一种自居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例如一个人在别人夸奖他的朋友时,不仅仅感到高兴,而由衷的感到自豪,像自己被夸了一样。
跟急于给自己贴个标签一样,急于找到一个自己的标杆竖在那里,也是一种自我防御。在此处,我不错,或者跟我有关的人不错,好像这样就可以了。其实这有一点阳光一片,似乎阴影无存的意味。其实这个阳光可能是假的。
昨天在冉姐家,77突然说,其实微社的人喜欢夸人,好像一夸奖,这个人就特别好,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
最初听到这句话,我是很不舒服的,好像是自己的理想一下子轰然倒塌。这就如同曾的公众号那篇文章所说,你一力成长,到底是为了什么?
但是细细品味,可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你给自己贴个标签,或者想要给自己竖起一个标杆,你专注于自己以为的那个问题一门心思去深挖,其实你是放弃了认识自己。你所谓的成长,所谓的努力,可能也很痛,但那不是当下,你看到的根本不是自己。
今天在得到听了一本书,名字是《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知识似懂非懂,但是讲述人最后一句话我听进去了: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发现,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这就是一种宇宙学的视角,它让我们看问题更谦虚、更长远,人格上更自由。
其实我们自己,我们所面对的人,又何尝不像是广袤的宇宙那般,深不可测呢?但是再深,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也是。看到深度,看到广度,浅浅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