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作遇上了瓶颈。
目前最要的问题是:想好了主题却没充足的素材,有了观点却没足够的例证,有了目标却提不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总之,心里憋得慌,一字一句都写着费劲。
以前无论作甚,遇到困难,对于爱追求“完美的自己,便会心烦意乱,事情的走向不是按照自己预想的进行,不再受自己控制,这个时候往往会放弃。
这个思维定式跟了我二十多年,让现在的我一事无成。直到最近看了心理学的书籍,我才意识到,并决定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做任何事不再追求自己“完美”的形象,而是专注事情本事,既然选择了做,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做大。
这次选择了写作,就把写作当作一次挑战,一次实验,一项事业。
挑战自己遇事就放弃的思维模式,用最近看的哈佛大学教授卡罗尔著作中《看见成长的自己》里的"成长性思维“来替代。
站在客观角度,观察分析自己在写作中是如何表现,进一步了解自己。
将这次写作当作是一项自我成长的事业,如何突破自己,解决难题。
现在我遇到了写作的难题,正是突破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
昨天我在文章《写作的困境》分析到造成写作困难最大的原因是:信息量不足。
按照这个思路,我应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但是,仅仅是提高阅读量就可以真的能解决现在的困境吗?
答案是不能!从开始识字到现在,主动被动的阅读了大量书籍,又赶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可是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呢?即使写出来,也就那样。
我不清楚他人,我认为造成现在困境的原因是:不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看了那么多书,深远影响自己并支撑自己写作观点和观念的书籍,只有阅读并认真思考的几本。剩下那么多,都是雁过水无痕。而那些写出来还算能打动人的作品,也都是先打动自己,并影响而改变自己生活观念的故事,我只是将故事重新整合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表达出来了而已。毫无疑问,无论读书还是生活,只有进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什么书,怎么读,也需要好好思考。
上学被教育到好好读书,工作后身边各种声音都在说:你要看书。读书成了一种时尚,你不读,就落伍了。于是我们听从某种所谓的权威将一本本当下畅销书,一本本百年经典买回家,没多久束之高阁。
从未有一个声音真正的告诉我们:读什么,应该怎么读。
经历过盲目不带脑子读书的阶段,我告诉自己:读书不思考,就是在浪费时间。
读什么书?经典!
怎么读,带着脑子,带着笔,带着本,一边思考,一边写着读。
反复读!
读哪些经典?那就看你读书的目的什么,想获取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将用在哪些方面。
就拿写作来说。不过在提高写作能力之前,你得知道自己为什么写作、最擅长写什么、你的读者是哪些群体、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是什么等。想清楚这些问题,在针对性的购买经典书籍,并逐一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016年8月20日
在八月十六号,我给自己制定了90天的写作计划,目的就是养成每天一个半小时的思考写作习惯。今天是坚持的第四天。
昨天提到何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类似我这样的文章是没人看的。
因为新媒体阅读,文章讲究快速阅读,方便阅读,人们一般用手机看文章,文章的长度得达到大拇指在手机屏幕滑动5到8下,分段明显,重点黑体字突出,让读者在几分钟内看完并清楚知道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不用动脑思考。这类的文章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和猎奇心理,但一直看多了,就会这种感觉: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要写新媒体文章,得研究新媒体文章得套路,但研究就得花大量时间阅读,时间长了,你思考能力、写作水平只会肤浅。如果你指着靠这个挣钱,那就好好研究,好好写。如果你想让自己提高一个档次,就远离这类文章。
我不指着写这类文章挣钱,所以不会读,因为读不经大脑思考的文章,都是浪费时间,时间长了人会越来越庸俗。我希望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更方面的能力。挣钱出名的事情,以后再说,暂不考虑!
我认为做事做人写作,先得做自己,有自身风格,靠魅力去吸引喜欢你的人。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们的口味,此类文章像极了A片。
但会面临一个问题,对于想通过写作来挣钱的作家来说,不迎合阅读者口味,如何赚钱。因为经典作品,常常无人问津。这就看你自己要的是什么。
经典作品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读的越早,将来越有成就。
雪小禅在高中时期读完了所有国内外经典名著,上大学期间,刻苦写作,四处投稿,大学毕业时,出了自己的书。季羡林在上初中时,被家里人逼着背诵中国经典国学,季羡林小时候学习不好,上的也是家乡最烂的初中。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在小时候也将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铭记于心。国内很多作家如,亦舒、蒋勋、王蒙都是《红楼梦》的超级粉丝。例子太多,不一一列举。
二流的作家读一流的作品,三流的作家模仿二流作品,我们读都算不上流的作品,还想从中获取人生营养。为什么不自己去读那些一流的作品,而是去嚼别人不知嚼了多少遍的馒头。想想真是浪费了不少大好时光。
再思考一下自己,发生重大转变,也是在读了经典名著之后。
只是读的太晚了,上大学时候才开始阅读各种经典名著。
就像苏轼他爹27岁后,才开始刻苦阅读国学经典,自然取得成就不如他两个儿子大。
既然明白了其中道理,现在开始也不晚,刻苦阅读,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