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经济学就是“不明觉厉”,或者“高深看不懂”,除了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同学们,大多数人是不爱主动去翻经济学书籍的,我也一样。所以居然能完整翻完了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还觉得挺有意思,我自己也很惊讶。写几句对书的感觉,不是正经书评,与读者诸君分享。
本书作者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统计学硕士、经济学博士,1972年任教康奈尔大学(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成员,办学理念影响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被称为“全美最有趣的经济学课堂主讲教授”。在书里,他提取日常生活中100多个普遍常见的事例,用经济学原理给你解释出来,让人恍然大悟的同时又感觉很有意思。化高深于寻常,化艰涩于好玩,如同放下偶像包袱越来越接地气的段子手故宫,不端着架子,立马就有趣儿了。
本书的写作方式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又经常被忽略的现象举例子,讲解隐藏在事例中的经济学原理。比如“为什么牛奶盒是方的,可乐瓶却是方的?”“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让你在被生动事例吸引时顺便也记一下其中的经济学道理。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枯燥的,但是给枯燥的理论加上有人物、有故事的具体情境,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会加深许多。比如直接告诉你“巴以冲突在国际政坛至很重要”,你只觉得茫然无趣,但是联想到特朗普宣布耶路撒冷归属以色列时,那一头飘逸的金发和拽拽欠揍的表情包,还有各国大佬纷纷发声、迅速表态的场景,你瞬间就印象深刻了对吧?政治如是,经济学也如是。
本书的结构不像普通的经济学教材,一章一章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而是相对平行独立的10个章节。每个章节用一个经济学原理做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举十几个相关现象,然后加以解释。第一章“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通过产品外包装不同设计讲解成本效益原则,比如运输存储等方面“降低成本、利用率最大化”的要求决定了牛奶盒方而可乐瓶圆;第二章“供求关系实践”,第四章“折扣中的经济学”……类似这样,几个经济学原理各自成章,相对独立而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全书看似全由五花八门的事例构成,其实筋骨结构清晰,纲举目张。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其实是弗兰克教授在课堂上布置的经济学作业,由学生们搜集事例汇总而成,所以书里的文字风格很通俗易懂,没有什么冗长句式高深理论,就像我们平时对话交流,讲故事似的,看起来比较轻松。隔几页纸还有相关照片或者手绘的好玩小漫画,听听故事、看看照片、欣赏一下漫画再笑一笑,很懂得把握阅读节奏,没等读烦读累就主动让你的眼睛与思维小憩一下,加上全都是简短的一个个短事例,非常适合随手翻开一页就读,不会有阅读中断的不良感觉,阅读体验上是很接地气的。
说完了书的优点,再来中肯说说本书的不足,客观地说,其实并不算缺点。
作者弗兰克教授把这本书称为“博物经济学”,顾名思义,博采众物为经济做注解。它是给你一个事例,然后引出一个经济学知识点,告诉你“这个样子的,就是这个原理”,是一种答案式的科普类书籍。但是它没有告诉你这个原理是怎么诞生的,里面的逻辑推演如何,以后该如何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问题……等等。
所以这是一本趣味经济学科普,适合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业余读者读来拓展眼界,或者为专业经济学者提供相应案例,但是不适合当做专业经济学教材去正经教学。
如果看完书评,你有了一点兴趣也来翻翻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清浅会很欢喜,同时期待与君共赏、共聊书话,此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