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8(原创)
《活着》最近几年非常畅销,很多人都推荐读读这本书,很多人都在读这本书。不但国内,国外也有很多人再读。余华曾写过多种版本的自序,有韩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麦田新版自序。
有人开玩笑的说余华靠《活着》活着。
当然一本书能够爆款 自然有它的道理。我的上一篇读《活着》的感受是从自序中得到的。这一篇依然是从自序中收到的启发。
自序中余华说,他是在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而获得灵感写就了《活着》。作为一个写作者,灵感来了,下笔如有神助,观点、思想、金句频出,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怎样才能获得灵感呢?从生活中来,从自己的内心中来。一首歌、一句话或者一阵风都能激发人的灵感,但这都是基于在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上、基于对生活本身的思考中得来的。这话又绕回到写作本身,要想成为一个写作者(作家)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练习和针对性的训练上。
序言中还有一句话:“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这也是给写作者指明了方向。
所有流传千古的好的小说都不是简单的评论主人公的对与错 ,好与坏,只是把主人公的遭遇讲给大家 ,不带作者读任何情绪。《活着》是这样,《安娜.卡列尼娜》是这样,《悲惨世界》是这样 ,还有很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样。因此,作为写作者,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就要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包容自己笔下的人物,他们可以是简单的好人,也可以简单的坏蛋 ;可以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但却是个内心龌龊的人 ;可以是地痞流氓但却也有闪光的时候,总之一句话,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越接近,越能真实的反映人性,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就要从人性的角度、从人性的复杂性上下功夫。但不管从那个角度展示人性,最终还是要给读者展现高尚,让读者对生活、对生命、对善与恶理解之后超然对待,尤其给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的人带来信心和勇气,人毕竟要活在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当下,毕竟要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