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谦称词与敬称词

6.1

近些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两个称呼用语,使用范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这个词儿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打开电视机,很多综艺类的节目张口就是某老师。而另外一个词小姐,则缩小了它的使用范围,人们在交际的时候一般会避开这词儿。

这种称呼用语它属于词汇,也属于文化,反映了人们的交际心理。中国文化崇尚谦受益,讲究尊人抑己,所以在古代汉语里谦称和敬称成了相伴而生的一对用法。

古人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对话还有书信来往里面,很多时候是使用尊称的方法,很少使用第二人称,就像对尊长一般,不会说你怎么样,一般都会改称您。古人表示尊敬的方法大致有下面五种。

一、称人之字

就是称呼别人的字。《士冠礼》那一节里讲,这个人要加冠,要有字,这个字都是在20岁以后才有的。但是有了字之后,别人再称呼这个人,就要称他的字,这是对他的尊重,称名就不尊重。除非君长对下级、年轻的人可以称名,他自己可以称他的名,别人一般要称他的字表示尊重。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这里面的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

二、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是用爵位、职衔、身份等等这些来称呼他。这个用语就比较灵活比较多,一般因人而定。如

《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

这是张良跟刘邦的对话,他称呼刘邦为大王。

《史记·萧相国世家》高帝曰:“相国休矣!”

这个高帝没有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而称呼他的官职,这也是一种尊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这里称呼他为将军,这都是用他们的职衔、身份来称呼。

三、称人以美德之词

是用美德之词来称呼别人,那么像这些词它实际上也是逐渐发展的。最开始并不表示美德,有时候也是跟身份相关的。如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卿”等。这都是原来的职位。比如像那个公,是爵位,公侯伯子男。君,是统、治天下的统、治部落的。公子,那是诸侯贵族的儿子或女儿。但是后来就把这些词用为尊称了。因为这些称呼都是称呼地位比较高的人,所以有些人就拿这个来称呼别人。

《孟子·滕文公下》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这个子就是一种尊称。

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个君并不是指国君。但是他在对话的时候,他就可以用君,是一种尊称。

《史记·留侯世家》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

这个公它也是这样的,就是用这种原来可能是表示孔武有力或者身份比较高贵这样的一些词来称呼对方,也是一种美称。类似的还有像先生、卿。

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

这里面的先生实际上是省略的。但它在其他部分出现了先生。

先生为什么是尊称呢?开始是说出生,先生和后生。先生和后生是一对反义词,是相对而言的。出生在前的年齿比较长,出生在后的年龄就比较小一些。年龄小的他的知识可能没有先出生的年龄比较大的人掌握的多,所以先生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尊称。现代汉语里面这个先生,一个女子可以称呼自己的老公丈夫。也可以是我们用来称呼比较有学问的人,某某某先生。称呼有学问的人为先生这个不限男女,男学者可以称为先生,女学者也可以称为先生。

四、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是称呼别人的近侍或者说别人站的地方、住的地方。这类尊称一般是用来称呼君王。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秦始皇本纪》今陛下与义兵,沫残贼,平定天下。

这个陛下就是指秦始皇,他不敢直接说嬴政,用了一个尊称陛下。

五、表敬副词

就是用表敬的副词。这个表敬的副词往往是用在动词的前面。

《左传·庄公十年》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战则请从,说“战则从”也行啊,可是他在从前面加上一个“请”,请你允许我…表达这样的一个意思,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现代还在用“请您告诉我怎么怎么样?”是这种用法的遗留。还有像敬、谨、慧、蒙都是表敬的副词,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古人除了表示对别人尊敬,对自己还经常用谦称,表示自己谦逊礼貌,同时抬高对方。表示谦逊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自称其名

就是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刚才说了一个人有了字之后,一般别人不能称他的名的,除非尊者,但尊者最好也是称他的字。这个人自称的时候可以称名,表示他的谦逊。

《论语·述而》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丘,就是孔夫子就是孔丘。我孔丘太幸运了,只要有一个小过错,人家就知道了。孔丘在这里不称仲尼,他也不称夫子。他只能用自己的名,这是表示谦逊。

二、自称低贱的身份

是自己用比较低贱的卑微的这种身份来称呼自己,这个是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在古代很低贱的身份那当然是奴隶了。

《尚书·费誓》臣妾逋逃。

臣和妾就是男奴隶和女奴隶。当然像奴、仆后来也是很低贱的身份。我们也经常用来表示谦称。

《汉书·刑法志》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当然缇萦她就是一个小女孩,她也并不是说是谁家的一个奴仆。但她说妾,就是以这个奴隶的身份来称呼自己。

在《红楼梦》里我们看林黛玉她有时候也自称奴,实际上林黛玉是大家闺秀,她怎么可能是奴隶呢?也不过是用这种低贱的身份来自称而已。

三、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就是这种很不好的意思。比如说像那个寡人,那就是寡德之人。不穀就是不养。豰是谷物,引申出来养活的意思,长得不好的意思。这些词一般用来君王自称。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穀?

这个不穀就是君王自称。在《尚书》里面还有予一人、予小子。

《尚书·盘庚》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这个予一人和寡人一样的意思,都是指自己一个人,没有别的朋友来辅佐来帮助,当然这是谦称了。实际上辅佐国王的人很多,每一个国王都是不想出现这样的局面,没人辅佐那就是众叛亲离了。那么时常用这样的不德卑贱之词来警戒自己,不要沦为寡人或者予一人。

四、表谦副词

表示谦逊的副词。这样的副词它也经常用在动词前面。比如说像那个窃、伏、伏惟、忝、猥、辱。

《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这个伏就是趴在地上,这是表示谦逊。我们说最谦逊的就是五体投地。还有像这个窃用的特别多。

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我私下里认为这是错了,这也是一种表谦。还有辱,曩者辱赐书,您如果写给我一封书信,这对您来说是个侮辱。这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微,很卑微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们古汉语经常用的谦称表示法和敬称表示法。其实古今汉语里面,很多词都可以表示尊称,而且尊称还会泛化,就是说它的使用范围会扩大。原来它可能指的圈子比较小,后来很多人都可以用这个词。

比如说像公子,原来就是诸侯的、贵族的儿子才叫公子。而到了明清,已经是只要见了面,想尊称别人都可以叫公子。

还有这个孝廉,孝廉在汉代它是举孝廉,就是征举制。但是到了明清两代,有时候称读书人也可以尊称他为孝廉。像秀才、员外、状元。

状元:在原来一定是要在殿试里面拿到第一名的才能叫状元。但是现在我们有个话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你不管是杀猪的还是钉鞋的,不管是种树的还是开车的,不管什么职业,只要是拿了第一名,都可以叫状元。

除了我们举的例子,你还能不能想出来哪些尊称已经泛化的例子?下节课我们讲古代汉语的人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师"词的范围扩大;"小姐"词的范围缩小。 古人表示尊称有五种。 第一,称呼别人的字。 比如说,"君实"就是司马...
    山石阁阅读 2,138评论 0 5
  • 十、谦称敬称贱称 中国古代的称呼,奥妙太多,足够复杂,有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号、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
    彭小艾阅读 1,593评论 0 10
  • 1、基本称谓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
    鳌江吴氏宗亲联谊会阅读 859评论 0 1
  • 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想要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就要学点古代基本文学常识,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琴雪_山人阅读 1,331评论 1 9
  • 首先介绍下自己的背景: 我11年左右入市到现在,也差不多有4年时间,看过一些关于股票投资的书籍,对于巴菲特等股神的...
    瞎投资阅读 5,828评论 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