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我不行”的案例
记得是高三上学期的时候,有个学生段考考砸了,我在走廊观察学生上课情况的时候,她趴在桌上,无精打采。下课了,我把她喊到办公室,她抽泣着对我说,数学150分的卷子只考了70几分,物理化学也都一塌糊涂。我先安慰她,然后鼓励她。
她问我,老师,我怎么样才能学好呢?
介于当时她的成绩还没有达到学校划的一本分数线,我给她提出这样的建议:先确定自己的优势学科,比如语文,英语,继续保持优势;再考虑一下分价比比较高的学科,比如说物理高考总分90分,数学150分,物理比较难,花一个小时学物理还一窍不通,不如放低要求,把基础题做出来就行了。多花些时间在数学上,毕竟数学分数高一点。给自己做出学习规划,每一科在每一次考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等等。谈话进行了将近两节课的时间,说了很多很多。
这个女生擦了眼泪,感谢了我,回到班级做题去了。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仍然保持着之前的学习习惯,效率不高,作业来不及完成的情况依然出现。在和其他科任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她也问过其他老师学习方法。
我不禁思考:说自己不会,自己不行,说学习方法不对的学生,真的是能力不强,真的只是在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吗?
当然,有一部分学生的确是能力有限,学习方法不当,然而,大多数说“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我不对”的人,其实,说的都是“我不想”。
真正想要的人,不抱怨他人,不否定自己
回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有很清晰的目标。为了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学,上学期间,每天从家带三顿饭,只是为了节约去食堂的时间,每天中午不回家,只为了做几套试卷,寒暑假没有一天出去玩,暑假不看奥运会,寒假大年三十在家写作业。整理好每一张试卷,做好每一套错题本,日有计划,月有计划,年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朝着梦想买进。我记得,在我高二到高三,我从未抱怨过,更从未向谁哭诉过。考差了,心情不好只是很短的时间,可以立马调整过来,向学习更好的人请教。
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当你想做成某一件事,全世界都在为你让路。
王安石曾经在《游褒禅山记》里说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要完成一件事,需要志向,力量和外物的帮助。志向最为关键。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有一些向我请教学习方法的学生,如果真的想把成绩提高,自己会想方设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好学习规划,根本不需要别人提醒。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方法后,也一定会认真的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而非照搬照抄,毫无思考。这就是有的人一点就通,有的人说万遍也不开窍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内里的门锁没打开啊!
学习如此,爱情如此,一切皆如此
曾经在置办某个好朋友的婚礼时,提出一些需要新郎完成事务的建议。然而新郎说自己五音不全,时间又太短无法练习,然后换了一种执行方案。后来,回想到这件事,如果新郎真的很想完成这件事的话,那么就是每天晚上不睡觉也都会想方设法完成的。世界上的事,千难万难,只要不是非常过分不合理,完全超出能力范围,如果说“我不行”“我不会”,其实,说的都是“我不想”。不会只是一种借口罢了。
再回过头来想想学习方法的那个案例,有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咨询别人,获得学习方法。一方面不排除这些学生想学,只是眼高手低,另一方面,其实就和买了好多书就等于看了好多书一样的心理,觉得获得了学习方法就等于真正开始学习了,这是一种替代性安慰。然而,说在嘴上,听在心里,并不等于做在手上。
后来,我在同学生交流的时候,会问两个问题:1.你愿意同我说真话吗?2.你想把学习搞好吗?如果是否定的答案,则说明并非谈话的成熟时机。
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如果你想爱一个人,全世界都会为你点灯。
如果再有人,说“我不会”“我不能”“我不行”,你就问他:“你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