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的记忆,每个国家民族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记忆,有独属于自己的岁月光辉。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现,尽管战争是惨痛的记忆,但是造就的伟大人物却一点不少。中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的故事一点不逊于任何国家。
最近,我喜欢上看纪录片,看完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想在这里用稚嫩的文字记录我的看法。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爆发后,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成立的,在抗战8年中培养了无数人才。
在这部纪录片,无论是联大的老师还是学生,会出现许多熟悉的人物甚至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比如邓稼先、杨振宁、沈从文、汪曾祺等等。当时昆明的条件艰苦,不仅住房紧张,还要面临日军的轰炸,所以有的老师住在周边,坐滇越铁路上班。学生上课的教室是茅草屋,但是纪录片中的故事无疑让人感动。
抗战后,日本全面封锁我国的交通,滇缅公路是最后的运输血管,为了保护它,中国决定对缅甸出兵,这些就是很著名的中国远征军。查良铮是金庸的同族兄弟,因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他投笔从戎,从联大毕业后加入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他差点和军队一起死在茫茫的热带雨林中。正是这段经历,才让他写出了无数的抗战诗,这位笔名穆旦的联大学生,只是联大学生参军中的一个,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学生。在西南联大有一座纪念碑,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纂刻、罗庸手书,有“三绝碑”的美誉,碑后刻了834位西南联大的学生参军名单,这些学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著名作家吴讷孙1967年以鹿桥的笔名在台湾出版了小说《未央歌》,立刻引起了轰动。歌手黄舒骏曾写过同名歌曲致敬原著。小说以西南联大、云南、昆明为背景,写了一段烽火连天中的校园故事,小说充满了青春气息和理想主义,西南联大是尘封已久的记忆。
虽然小说写的很美好,但是真实的联大岁月确实很坎坷的,因为物价飞涨,学校发不出工资,有的老师靠给花边小报写文章为生,有的老师刻章。不仅是艰苦的条件,当时中国的战争形势很不好,国学大师陈寅恪写了“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这样悲观的诗句,中国人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这个国家的希望?
尽管面临艰苦的物质和精神困境,联大依旧在战争中坚持下来了,仅仅8年培养了一批宝贵人才。如两弹元勋邓稼先,获得诺贝奖的杨振宁,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联大是生长在战火中的玫瑰,经受血的洗礼,方才开出的艳丽耀眼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