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写《神岛》时就想借着感触写一篇关于《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读书笔记。但是小说诞生以后又什么都不想去写。因为那篇小说的内核几乎是仿的这部小说。想表达的全都写在了小说里。虽然读起来与黑塞的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差别很大,但这篇小说是我从看这本书开始写,一直到看完,小说结束。每一步都是在表现歌尔德蒙的一路追寻,最后又走向纳尔齐斯的毁灭(小说结尾,歌尔德蒙死去,纳尔齐斯找不到自己诞生的“根”)。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部小说是我连读五本黑塞的作品中最爱的。当时的震撼历历在目。每读到一句不知用什么语言赞美的句子我都会标记下来,以至于那本书被折了很多页,画了很多线。(我的读书习惯是从不在书上画东西,以保证书的整洁。这足以说明我喜欢这本书的内容超过了这本书本身。)
黑塞因受庄子、东方古典哲学影响,在哲学表达和思辨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统一。甚至,我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与我的小说《血祭》里一样统一的观点。那种激动,无以言表。但《神岛》其实只选取了《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一部分内核进行思辨和寻找。短篇小说所能涵盖的思想是远远达不到长篇小说的多元与繁华的。截取一点能表述清楚已经是极限,更何况我还达不到对语言精准表述的程度。无论在知识储备上还是文学深度和丰富上,与作家相比都是望尘莫及。但以我将哲学思辨融入小说的经验来看,一个点的表达,还不会太过寒碜。
黑塞的小说都是围绕自我的圆满与完整的追寻进行论述的。其观点是,人成长过程所摒弃的,那些可贵的爱与诱惑,或促使一切“恶”与“低俗”的人性,其影响社会秩序以及宗教信仰的思想都是人本性的一部分。与我们树立的人生理想、成就、光环同等重要。甚至,正是因为摒弃了前者,才成就了后者。因此,母体是黑塞诸多作品中的圆满神明,她既是光明也是黑暗,是我们善恶世界的统一。
歌尔德蒙流浪一生在寻找自己,最后,回归到那个理想的,父性的,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朋友以及爱人的纳尔齐斯身边,直至死在了他的怀里。他应着自己的本性而活,对某件事热衷而不狂热追求。成就某份天赋带给他的命运,亦利用某份天赋成就自己的宿命。所以,他与各种女人偷情,交媾,在她们极致兴奋的表情中寻找母性中被父性压制下去,摒弃丢失的重要部分,摸索极乐与痛苦,死亡与诞生的统一。他在雕塑上及其有天赋,在世俗中可以凭借此种天赋成就一番事业,甚至可以塑造这世间最慈爱悲悯的神明,因此而成为一代无人超越的艺术大师。可是,塑造他心中的神明是他毕生追求,但他拒绝自己的塑造成就自己。寻找圆满的自己,要找到自己诞生的意义,要找到自己人性里的全部。哪怕终其一生,一事无成。也要给自己找到那个圆满的归宿!
《神岛》的奇幻漂流正是自我梦想的一路追寻。结尾是“死地亦所求。”我在文中提出,“是生活塑造了理想,还是理想塑造了生活?”为了理想奋进,孤勇,摒弃世俗,最终发现,追寻和塑造的终点又回归到了原点(人类用坚硬搭建生命壁垒,以隐藏脆弱)。我将主角丢在一个孤岛之上,让他摒弃厌恶的坚硬世界追寻自己心中的柔软。可为了生存,他又在柔软中塑造坚硬。他为追求理想,从一个进化者到一个退化者,又不得不为了继续生存,继续寻找理想而再次进化。让他的整个命运形成一个残忍的闭环。这也是人本的闭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命运,就是诸多哲学家所问的那句“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我并没有学到什么写作技巧,而是在思想上产生了同频和共振。接下来读《荒原狼》时发现,《神岛》的写法竟与这篇有些相似。
这两天完成了另一篇短篇小说《触手》,也是来自黑塞的两部小说,《在轮下》与《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小说写得云里雾里,很难让人看懂。延续了以往云山雾绕的创作手法,却没有《神迷》写出来时那种盲目自信。甚至多了一份挫败感,因为表述与理想差距太大。甚至文风都有很大不同。即是如此,也算完成一个思想辨析。
《在轮下》里的少年们都死了,那些最具有天赋的人都死去了,是什么杀死了他们?是教条,是刻板,是人生的所有正面光环。是他们从年少就要必选的一条“常规”路。那条路,首先要学会摒弃人性。即使,你还不懂得为何要摒弃。在爱滋生的年纪,要接受爱是羞耻,是罪恶,从这时开始,一切母亲赋予我们对某种事物的敏感和灵性都将被父性的规则所禁忌。我们在滋生爱的同时,要砍断爱的枝桠。成就自己,要先毁灭自己。所以最后主人公在一次不大不小的打破规则后,在返程的路上掉进了水里,不知是否是有意。天赋就此陨灭!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德米安在主角的人生拐点处出现并拯救了他。只因一次吹嘘被恶人掐住了喉咙,并威胁要毁灭他的人生,从此他陷入迷茫和恐惧。这里隐喻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质疑父权所带来的压迫。第一次怀疑生活中的理想人生是否那么神圣。一旦没有被拯救,一个人就会沦陷生活泥潭,从此改变命运。
德米安是拯救者。他没有对主角施加强制性的思维拯救,而是与他探讨他不敢侵犯的宗教信仰和经典育人故事。将他对父性的怀疑放大,并放在台面上真真正正地论述一番。让他在成长中一点点去理解质疑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主角在梦中和现实中正在画一幅让人看不懂的画。集慈悲与残忍一体,集爱人与母亲一体,集罪恶与救赎一体,集男人与女人一体的肖像。那便是黑塞文中的世界。我们是雏鸟,想知道世界要先破坏世界,所以打破蛋壳,飞出世界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触手》是结合两部作品的部分观点诞生的。既继承了《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的成长迷茫和成长压抑,救赎与毁灭一体。也继承了《在轮下》中天才死于束缚与自我毁灭。两个主角,是相互的生活里不可触及的一部分。没有谁比谁更真实。尤里是曲的梦想生活里的自己,曲是尤里摒弃的具有天赋和灵性的自己。一生之中,可能有些人有那么一瞬间会遇到自己的彼此。无论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两者遇见既是失去。生活与人性中的某些理想是互相违背的。即使我们知道他们也是神明,也与我们所追寻的神圣一样神圣。当然,这篇小说还有一个大的内核隐喻,就是梦这个主题。可以说,不切实际的梦只能做一次。就算沉浸其中,也必然要醒来。中医讲,睡觉为小死,所以梦幻一场也可以说是一次生死轮回。一个人真的能梦到另一个人的一生么?
总体来说,能让我看完书写出作品的作家,黑塞是唯一一个。当然,多年前我也被莱维的作品震撼。因此树立了长篇小说《大荒落尘决》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世界观与哲学思想。但黑塞影响更加明显。所以说,看黑塞的后果是,能写出两篇小说,总算是没有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