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音乐,现在成了我每天生活不可分隔的一部分,忙完了手头事,总要打开手机的酷我音乐或QQ音乐,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喜欢的歌和音乐。有时候也拿起我尘封已久的吉他,唱两曲最爱听的流行歌曲,那音乐一响起,便觉整个世界就在你心中,任我在色彩缤纷丰富的旋律和节奏空间里自由驰骋,那一刻,什么烦恼和不顺都离我远去,便觉快乐和幸福就在我手中。
其实,我总感觉到音乐在冥冥中和我是有缘的,疑心我的血液里流淌着我们整个家族爱好音乐的精神基因,因为在我们这个家族,上至祖父,父亲,下到我们姊姊四个,姪子、姪女及儿子,没有一个是不喜欢听音乐唱歌的。在每一代人里总能挑选出那么一个人来,他们的乐感和歌喉都是出类拔萃的,也因此我们家族在老家当地这个小地方有了“音乐世家”的赞誉。
简单说说我们的家族史。我们这个家族最早也是历史上从湖广填四川,陕西时迁移过来的客家人。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时我们家族的一世祖从湖北麻城随着浩浩荡荡的移民大潮迁移到了如今汉滨区恒口镇,一个叫白鱼河的小地方,在这里落脚繁延生息劳作。几百年过去了,到了我曾祖父这一代,全家又从白鱼河搬迁到了现在的双乳镇三同村,这已是清朝末年的事了。
从我们这一代往上推,我的高祖应是一八五几年出生的人,那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我们这是偏僻落后的陕南山区,应该没受到任何充击和影响。高祖名叫李照全,成家后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李在点,老二叫李在谋,他们在这个安闲僻静的村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没什么大起大落,每天的生活平淡无奇。高祖的二儿子就是我的曾祖,名叫李在谋。我猜想这个“谋”字是有些道道的,是高祖让他多些智慧,主意,为人做事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成人后能撑起二房这个家族的一片天,所以这样给他起名。这可见高祖在一百多年前也是略通一些文墨的,对下一辈是寄预了希望的,虽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又在这穷乡僻壤之处。
祖父是一九零六年出生的,名叫李锦余,在兄弟中排行为二。曾祖父一共生了五个儿子,这让当时的曾祖既是兴奋也是担忧。兴奋的是这让曾祖觉得以他为首的二房这一支以后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人多力量大;这担忧的是这一大家子人要养活糊口,这要花费不少的粮食和财物,无形中增添了很多压力和负担。你想想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里,想要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就只有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干活,在泥土里刨食了。我能想见当的曾祖父一家的辛劳和不易,也真的佩服他老人家的勤劳和担当精神。据后来父亲回忆说,曾祖父死于一九六零年,活了八十岁,一辈子修着长辫子,说一口安康话,下(哈)铺腔,对自己的晚辈都很和善,在他的十几个孙子里,最喜欢的是父亲。
说了半天,好象我的祖先们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泥腿子,哪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搞点么子音乐,若你这样认为,那你就错啰,小看我们这个家族了。高祖和曾祖他们这两代人懂不懂音乐,有木有音乐细胞,会不会哼唱一些陕南民歌花鼓之类的,由于年代太远了,我无法考证得知,但自从我明事知礼以来,我们这个家族从祖父这一代开始,的的确确与音乐有着一种神秘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祖父从他们的大家族中分离出来,来到了现在我的故乡所在地,小地名叫河湾王家坝的地方,在这里一扎根就是近半个世纪。这里背依秀丽巍峨的凤凰山,老屋门前就是向东南方向静静流淌的清沏见底的月河水。我还真佩服祖父老人家的独到眼光,落脚选了这么好一个山青水秀,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地方,让我们后来都能沐浴这方水土的灵气,吸纳这里纯净天然的气息,渡过了我们快乐幸福无忧无虑的童年。
祖母小祖父五岁,生于一九一一年。据后来父亲说,祖母出生现在汉滨区梅子铺唐家湾,一个叫唐姓的大户人家,勤劳善良,能干泼辣,做事风风火火,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女汉子”。她和祖父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女,夭折两个,长成人的九个,两女七男,而父亲在兄弟中排行为四,头上三个哥哥,一个大姐,脚下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小妹。这又是一个大家庭,真是生机盎然,热闹非凡。在那个年代,我不知道祖父母他们费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折磨和困难,才使这个大家族得以存续下来。我想,必是祖父的乐观豪爽耿直,祖母的勤劳善良直朴,给了这个大家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俩先后都在几十年前去世,合墓葬在老家舌梁子山头,坟前绿树浓荫,月河水千古奔流,凤凰山万年屹立,俩位老人的精魂护佑激励着我们后辈子孙继续向前,不屈拼搏。
说起祖父,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从我七八岁开始的。那时的祖父喜欢喝酒,一边喝一边划拳,逢年过节遇喜事时,七十多岁了还能打几桌通关,那拳令喊的有滋有味,有板有眼,洒脱流畅中还带有几份压韵。
在我的记忆里,有多少次他都是站在人最多的席桌边,把右手的袖口高高捋起来,灵活地变换手指,喜笑颜开地和应关的人比划着,那声音高亢宏亮有穿透力,每每使那些和他划拳的人败下阵来。酒过三巡,众人都叫着说,“李老汉,把你那最拿手好听的花鼓子给我们唱一段,让大家都来乐呵乐呵嘛!”这个时候,他总是爽快答应,说着便就高兴地唱起来了。他是不需要曲谱歌词的,脑子里装了数不清的陕南民歌和花鼓戏的调子,歌词是即兴创作,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内容压韵,兼和诙谐幽默俏皮,博人笑声不止,又具有启发教育意义。我现在还记的一些歌名和戏名,如《劝郎》、《探小妹》、《郎对花》、《杜采茶》、《吴三宝游村》等。这些东东唱腔优美,旋律简单有味,歌词朗朗上口,听后让人意犹未尽,令人回味无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