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渴望在暮年能有一个花木掩映的小院,一壶茶,两三人,一抹斜阳,说不尽的少年事!而今村里房多人少,常常一整天都听不到什么声音,但是随处可以看见村子一点一点老去的影像。
村东头有三排整齐的房子,那是过去的小学。曾经是村里最热闹的所在——朗朗的书声传出来,下课的铃声唱起来,孩子们的歌声飘出来——全村的未来都在那里。后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学校渐渐办不下去了,但是锁了大门的校园依旧整肃,寂静里透着威严。很多回来的年轻人都会骄傲地说,我的座位在那儿!而今,我再看见它的时候,已经坍塌了半间房,椽子龇牙咧嘴地裸露着,柱子歪斜,碎砖满地,冷风吹过,一股霉味儿飘散开来。让人无法驻足。
村西头有一串更高的房屋,那是村里的小庙和戏台。庙虽小,可是五脏俱全,门口四大金刚镇守,东西钟楼鼓楼毗邻,殿内泥塑宝相庄严,所有的设施一应俱全,信仰这东西,可不是个随便的事儿。庙的对面是戏台,四根柱子撑起高大敞亮的舞台,柱子上还有描龙画凤的装饰。晚上灯光亮起来的时候,一定宛若仙宫神殿。全村的人就在这二亩三分地上烧香还愿,赶集唱戏,吃饱穿暖之外的所有祈愿都化在鼎盛的香火和高亢的唱腔里,匮乏的物质生活孕育出斑斓的精神文化,绵延千年。而今,庙里的大梁栽倒在瓦砾堆里,荒草登堂入室,高踞房顶,断壁残垣随处可见。
在村里随便走走,总能撞见这些颓败的景象。不知道当初哪个大户人家门口的磨盘被丢弃在墙角,围绕小村的湖泊也被挤压成一个小水塘,鱼虾全无,垃圾遍地在夕阳下惨淡无光。
在不远的地方,新的楼房已经盖了两层,阔气的影壁高大簇新,和老旧无声的村庄里格格不入……
不由地想起半年前认识的东北人连达,他因为喜欢山西的古建筑,深感许多殿堂庙宇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逝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于是他每年来两次山西,挨着一个个的村落寻访古建筑,然后一笔一笔把它们画下来。他一个人,在用最虔诚的方式记录着文明影像,也在用最质朴的方式抗击着时代洪流。今天正好看到他发朋友圈,一个人在吕梁的大山里画画,顶着寒风,吃着干粮,守着破庙,画着时光。真心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