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小面,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察,但作为蓬莱的风味小吃,确是久负盛名。走在蓬莱街上,专营小面的店面林立,是平常人家的美味小吃;走进酒阁雅室,亦是登上大雅之堂的招牌面点。很多慕名而啖的食客品尝过之后,通常颔首连连,久久难忘。
蓬莱小面,因为有抻拉摔的动作,在我们当地俗称摔面。条细而韧,卤为真鲷(俗称加吉鱼)熬汤兑制,加适量绿豆淀粉,配以酱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作料,每碗一两,做法和用料都很讲究。
比如,摔拉面要将面粉放入盆内,加适量水(春秋用温水,冬季水温略高,夏季用凉水并加适量盐),调成面团,再将碱(用温水化开)分3次倒入调好的面团里,用手揉匀,软度适中。调好后,面团软而不黏,软中有韧。摔拉面时,每次可用3斤左右的面胎拉成条,拉长折回8次(256根),成细匀条,下锅煮熟,捞出用凉开水一过,抓成一两一碗的坯。
这卤的调制,也是很见功力:将加吉鱼去内脏洗净,在鱼的两面切斜刀,放入佐料,蒸好。剔除鱼刺,放入鸡汤锅内(约40斤水),加入葱、姜、熟肉丁、花椒、八角水、木耳。开锅后,撇去浮沫,飞上鸡蛋花,加盐、味精、酱油、香油而成。
做工细腻,用料考究,如此这般,方成就一番人间美味,真与“人间仙境”的盛阜之地相得益彰。
天下美食万千,品态各异。即便是一种美食,千人品尝,亦肯定千般滋味。对于美食的深刻记忆,不仅在形、味、色交织多重体验,也往往相关于彼时人事风物。
蓬莱小面就在我的高中时代留下了温暖投影。那时学习紧张,唯一轻松的就是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间的这段时光。家住镇上,但经常不回家吃晚饭,一是时间匆忙,其二,在于这是我跟好友难得的轻松时光,这其中最占分量的,就是蓬莱小面。
那时学校附近面馆林立,我们有诸多选择,几番“考察”下来,锁定了离学校最近的一家。店名所谓早已记不分明了。只记得下午下课铃一响,我与好友常常按捺不住对美味的向往,一路欢跳至此。因为与老板熟识,进店的招呼也有了几分张扬。老板,小面、毛细、加点牛肉。其实不用交代,老板已是轻车熟路。面端上来,细如银丝,上浮一层浓稠的海鲜卤汁,并有青翠葱花、香菜点缀。吃下去,面丝柔韧爽滑,汤鲜无比,入口难忘,滋味沁人心脾。就是这样在我们看来是无比的美味,价钱却只要一块五。这样物美价廉的晚餐,润色我们那时紧张艰苦的高中时代。每当我们摸着滚圆的肚子走出面馆的时候,感觉总有些意得志满的样子。
吃饱之后,与好友走在校园长长的甬道上,两边参天柏木,顽鸟啼叫其间。忘了当时有什么样的见闻或趣事,或许只是树丛中一只乖张的小鸟,亦或是身旁走过同学的夸张表情,都足以让我们欢笑不止。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们,年轻的脸上笑靥如花,肯定又十分憨傻可爱。
我们默契十足,有时一个眼神,就早已会心了然。那时同学之间元旦等节日送贺年片,她人缘好,总会收到好多,其中不乏装饰华美的。我只送过她一张五毛钱的小卡片,写上了几句或许是卖弄文采的话。她后来对我说,还是喜欢我们之间这种贵而不奢的友谊。这句话,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忆颇深。
后来,上大学,工作。疏于联系,又各自经历自己的生活,多了很多不理解和隔膜。直到我回到烟台工作,离她工作的蓬莱近了很多。经过很多世事变迁,该有的默契依然存在,只是更多了一些达观、宽容和淡定。不经常见面,但会偶尔短信联系,无论回复与否,对方都会了然于心,不会介怀。
想到她的时候,总会想到高中时那段温暖的记忆,以及那挥之不去的美味。小面稀松平常,浸润在普通人家的烟火生活,并不突兀。但她精致、可口,意味绵长,在善于品味的人心中占有相当分量,以致于每每回味,便常相滋养。美食是这样,友情是这样。爱情,亦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