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男神阿米尔.汗的一部《摔跤吧,爸爸》上映以来,燃爆了各大院线和朋友圈,豆瓣评分高达9.2分,平了豆瓣电影历史排名第10和11的《盗梦空间》和《教父》,高于阿米尔.汗的上一部神作《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包含了一部优秀电影的诸多元素:题材积极励志、社会现实反映深刻、情节用心细致、感情丰富充沛、演员敬业、演技精湛,再加上印度电影独有的幽默、舞蹈和富有张力的配乐,可谓是良心之作。
最近几年太多的爆米花电影,除了娱乐和消遣在之外,很少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看完就忘记是常态,记住还浪费宝贵的大脑空间。但是,《摔跤吧,爸爸》绝对是值得反复体会和回味的,我已观看了两次,最近让我连续进电影院观看两次的,还是《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第一遍看完是感动的稀里哗啦,由于现在正在研究儿童教育,作为父亲,第二遍则重点从教育孩子的角度,体会电影中的细节。网上从诸多角度,对电影进行了解读和评论,本文将根据结合剧情三个阶段,从育儿的角度,深入探讨教育观的正确姿势。一家之言,不一定准确,有不当之处,望各位网友留言进一步探讨。
一、电影的第一阶段—饱受非议,将女儿培养成全国冠军
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马哈维亚,曾经是印度的全国摔跤冠军,梦想是代表印度,获得国际大赛摔跤冠军,但因机遇不巧一直无法实现。跟大多数父亲一样,父亲无法完成的梦想,总想通过子女去实现。直到马哈维亚从中年步入暮年,生了第四个女儿,梦想终于破灭,失望地将梦想永远封存。一次偶然事件,他发现两个女儿具备非凡的摔跤潜质—两个女儿将男孩们打的鼻青脸肿,自己毫发无损——“人们都说溺水的人会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而爸爸无疑是抓住了两根稻草。”从此之后,马哈维亚要求女儿们每天五点起床训练,强迫把女孩们引以为傲的长发剪成短发,自己搭建起训练场,又拉来侄子当陪练,开始了魔鬼训练。通过不断与男子比赛成长,直到获取全国冠军。
教育体会之一:要善于挖掘孩子潜质,父母教育要理念一致
看到网上很多对电影的争议,大多是批判狠心的狼爸,为了自己梦想,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强迫孩子练习本不该属于女孩的摔跤项目。其实,这是有误解的,马哈维亚很善于观察,从现象发现本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天分。他敏锐的抓住了女儿们的摔跤天分,最后的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当然,这跟他强大的基因遗传有很莫大关系,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大概率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才会有很多音乐家的孩子,也成为音乐家;杰出运动员的孩子,也是运动员的好苗子。有一个同事,孩子从小就喜欢涂鸦,没有去绘画班进行专业训练,但绘画的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同年龄的孩子的水平,画的很是自然逼真,让成人也自叹弗如,我也要了两幅保存。最后聊起家庭情况,父亲原来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经常在家里舞文弄墨,家庭的基因遗传加上家庭氛围的熏陶,让孩子从小就展现出过人潜质。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引以豪的特长,该如何去发掘孩子的潜质呢?我认为小孩子发展是无意识的,自由发展的,缺乏判断力,也缺少坚持的毅力。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良好的环境,提供很多可能性、可选项,善于从中发现孩子的潜质,并加以引导和坚持。
电影中当母亲说到,“我们的女儿不该为了你,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父亲回答:给我一年的时间,如果我失败了,我会放弃我的梦想。但是,在这一年内,你不要干预我对女儿的训练。因此,马哈维亚的教育方式是顺从自然规律,灵活变通的,不是一根筋强迫孩子压榨孩子,即使是狼爸,也是一位慈爱的狼爸。这也引出了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父母的教育要理念一致,绝不能是父亲和母亲各使用一套理念,这样会使孩子思维混乱,不利于孩子成长,而且要注意父母的教育是彼此配合的。印度是一个父权社会,女人在家庭中一般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执行男人的命令。马哈维亚不同于一般印度男人,对妻子很是尊敬,跟妻子在日后摔跤训练中取得了思想统一,妻子在之后虽有对女儿的很多不舍,但也表现出了对丈夫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坚决拥护和支持。
教育体会之二:对于培育孩子,父母要做到始终如一的严格与坚守,但这仅仅是辅助,根本上孩子要能内心认识到自己梦想和兴趣的原动力。
吉塔和巴吉塔开始从内心抵触,但迫于父亲的权威,只能被迫训练,后来受到周围邻居不断的冷嘲热讽,无法忍受,采取各种方式与父亲斗智斗勇,逃避训练。但是父亲态度很坚决,必须要练,不可以放弃,一定要坚持。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当孩子因为恐惧、危难和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父母是顺从认之?还是要保持定力,不忘初心,给予孩子坚守的勇气?
对于孩子而言,兴趣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则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无论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的,都需要父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人都是有惰性的,大人也会有惰性,缺乏自律性,更况且小孩子,当孩子因为畏惧困难,想要逃避放弃时,父母有保持定力,帮助孩子寻找内心的梦想,激发孩子的潜力,并对对孩子严格要求,克服惰性。但要注意在教导孩子时,一定要以爱和信任作为最高准绳,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细致引导,而不是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强制压迫。
很多时候,如果缺少严格的自律性,没有人能数年如一日,坚持进行重复枯糙的体育训练。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这个能力不是从小就有的,是要家长教出来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要放弃的时候,家长需要让他们认识到,人生会有很多个挑战,只有在遇到挑战时,不断的坚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逐步成就人生。在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父母对我们严格要求,是为了我们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只不过因为我们的叛逆,不能体会父母的用心。很多人长大了之后,才发现自己缺少良好的习惯、过硬的本领,懊悔没有听从父母的教诲,或是责怪父母管教太松弛,任由发展,没有对其严格要求。
但仅仅来自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是远远不够,这些外部因素只是辅助。孩子自己的内心发现,才是真正形成兴趣、坚持梦想的原动力。
吉塔和巴吉塔参加好友的婚礼,父亲在婚礼现场掌掴侄子,让女儿们很是难堪,吉塔跟好友诉苦,14岁的新娘说: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二八芳华,便要嫁为人妇。以此摆脱他的负担,牵着他的手走向她的新郎。为那个她从未谋面的男人,相夫教子,这是她所有的使命。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他为你们忍辱负重,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两位姑娘发现,父亲正是因为对他们的爱,为他们选择了更好的将来,更加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掌控自己的人生。马哈维亚也曾对妻子说:我的女儿会比男人差?我的女儿不是给别人选的,将来她们将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丈夫!就剧情发展本身而言,这一片段是整部电影的转折点,正是两位姑娘在好友的一番话之后,才从内心上真正理解的父亲用心,终于从内心中认可了父亲为她们选择的道路。很多时候,孩子真正的成长不是来自于父母、老师外部环境,而是自身的顿悟。当孩子还没有内心发现的时候,父母不可操之过急,要学会等待,否则适得其反,要始终相信孩子成长遵循积极的自然规律。
教育体会之三:要高标准,严要求—取乎其上,仅得为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
按照电影中设定的桥段,吉塔在体重偏轻的情况下,横扫女子各级别的比赛,获得女子全国冠军,得益于她的练习对象的高要求—都是男子摔跤选手。想起李娜说过,她训练的时候都是和男运动员对打,所以她的技术动作更加男子化,能够给予对手很大的压迫感,也成就了一段网坛传奇。我国的女子乒乓球之所以能多年垄断乒坛,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是男子运动员给女选手当陪练。这里不是说要把女孩子培养成女汉子,仅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你只有制定更高的目标,更严格的标准,才会有更高的成就。国家队的教练每次大赛只要求队员们获得奖牌就心满意足了,而父亲为吉塔制定的目标是金牌。
二、电影的第二阶段—训练理念冲突引起父女反目,女儿屡败国际大赛
吉塔获得全国冠军之后,为了实现国际冠军的更高目标,到国家体育学院接受她认为更高水平的训练,但是国家级教练的教导下,她在在国际大赛中屡遭败绩,直到失去了斗志沉沦。
教育体会之四:只有严格的自律和刻苦的训练,才能保持高水平,成就更好的自己。
离开了父亲的严格监督和教导,吉塔像是放出笼子中的小鸟,享受到了自由,体验了生命的多彩,在放任自由和宽松训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不再是那个第一次败给男选手,会彻夜难免反思的那个求胜欲极强的朴实小姑娘,而是即使输了一场国际大赛,都表现出无所谓的花样美少女,还教训妹妹巴吉塔不要坚守那些训练的老方法。
一直以来,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他们有着清晰的人生目标,并以此严格的自律性约束自己,付出超出普通人几倍的努力。尤其是是对于挑战人类极限的竞技性项目,你可以看到C罗永远都是第一个到达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你可以看到贝克汉姆每天对着汽车轮胎练习任意球,把任意球的成功率提升到了之前未有的高度。我也见到过很多很牛良师益友,他们很清楚他们的人生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每天坚持11点睡觉,5点起床,7点大多数人起床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当天最为重要的事情。人生的差距就是在朝九晚五的时间之外。
教育体会之五:不要刻意追求技巧,大道至简的规律更有价值。
吉塔第一次回家,认为父亲教的训练方法都是过时的东西,在国家体育学院学到的技巧才是最新的方法,并且成功地打败了自己的父亲,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其他,巴吉他很清楚,父亲只是败给了自己的年龄,不是败给自己的方法。
很多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总是想寻求更快获得成功的捷径,这些新的技巧和方法,只是“术”层面的东西,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基本规律,这才是“道”层面的东西,所谓道法自然,学习任何的新技巧和新方法,都不能违背基本的规律,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三、电影的第三阶段—父女重归于好,女儿斩获国际大赛金牌
教育体会之六: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父母,你要深刻了解自己的孩子,选用个性化方案,并且避免跟别人的孩子盲目相比。
吉塔被国家队教练误判成是防守型队员,进行训练,但只有父亲才了解自己的女儿是进攻型队员。就像老虎失去了锋利的爪牙,吉塔在国际比赛中屡战屡败。
这里面引申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那个更重要。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众孩子,老师很难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学校教育很简单的采取了“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交给孩子的是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想孩子有更大的成就,需要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辅导,重点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特长发展、习惯养成等。
教育体会之七: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训练导师
为了准备英联邦运动会,马哈维亚远赴国家体育学院,帮助吉塔备战。他重新坚持让女儿们五点起床训练,并针对每一场的对手,针对性制定比赛策略,最终一步步赢下了比赛。影片的高潮和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是吉塔在冠军战的决胜局中,在落后四分的情况下,最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一个罕见的头顶后仰抱摔,创造了奇迹。抛开影片的艺术处理不说,可以看出马哈维亚是一位多么优秀的教练。作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除了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外,还要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激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有多远,路就会有多远。当吉塔问父亲决战中要采取什么策略时,父亲说了一句使影片主题升华到社会高度的话:银牌是会被人遗忘的,而金牌不会。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如果没有高远的理想目标,即使有全国冠军级父亲的悉心指导,吉塔会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也不会教出来一个国际冠军。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首先要自己变得更大强大。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这都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身为父母,只有通过严格的自律,培养良好习惯,通过刻苦学习,才能让自己人生变得立体丰满,才有资格、有能力教导出来更加优秀的孩子。
教育体会之八:父母要通过逆境教育,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父亲把吉塔仍到河水中:记住!你爸我,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我只能教你如何去战斗,而真正战场上的,只有靠你自己,付诸努力,挽救你自己!
正是在最后缺少父亲的指导下,在最后关键的几秒钟,吉塔依靠的智慧和坚强意志力,获得了最终胜利,吉塔也完成了人生的最重要的蜕变,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去,会离开子女。父母能够传授子女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父母不在的时候,他的抗压抗挫折能力和坚强意志力,这些是孩子独自面对这个孤独世界,能够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能力。
教育体会之真谛—对孩子无私的爱和无条件的信任。
如果说前面八点体会是属于“术”层面的教育方法与技巧,那么最后一点体会就是“道”层面的教育真谛,爱和信任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富足强大的人,成就完美的人生。影片从始至终,无论吉塔每场比赛是胜利或是失败,都有父亲坚定的站在吉塔的背后,用深沉和细腻的爱,自始至终的信任,给予吉塔最大的支持。在第一次挑战男摔跤手失利后,父亲高兴的说了一句表现的很好,给予孩子的是鼓励和支持;在女儿再次遭遇国际大赛失利,在电话中泣不成声,还在动气的威严父亲也被触动饱含泪水,立刻奔赴到女儿的身边,再次担负起教练职责,父女的隔阂烟消云散;在国家体育学院因不遵从教练指导,而要开除女儿时,父亲放下身段,痛哭流涕承担起一切责任,并哀求学校董事会体会女儿一路训练过来的辛苦,再给女儿一次机会:她们只做错了一件事,就是她们的父亲实在太疯狂!吉塔在获得半决赛胜利时说:我取得的所有荣誉都是我爸爸的功劳,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我。在获得最后的冠军时吉塔说:最后获得胜利,是因为爸爸自始自终都相信我能做到。
2017年5月15日写于南海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