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闪避的角度。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玩弄闪避的具体技巧,实战性极强,值得重点关注。
1.语义扩容。(1)楚使问齐王:“何以不朝?”答:“寡人得疾,畏天。”(《战国策》)【“畏天”既指自然天气,又双关了“敬畏天子”的意思,成功闪避了臣服问题。】
2.概念升维。(1)记者问明星绯闻:“你们是什么关系?”答:“人民跟人民的关系。”【这个回答,把具体的人跟人的关系,升维到人民之间的关系,跟没说一样。】
3.偷换概念。(1)贾母问黛玉:“可曾读书?”答:“些许认得几个字。”(《红楼梦》)【用“认字”偷换“读书”,既守住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本分,也清晰的表明了自己并非“睁眼瞎”。】
4.答非所问。(1)周萍:“您好一点了么?”周蘩漪:“谢谢你,我刚刚下楼。”(曹禺《雷雨》)【蘩漪闪避了周萍的关心,以免他接下来的“多喝热水”式的关切。】
5.祸水东引。(1)妇女主任问:“和赵振华订婚你愿意不愿意?”刘巧儿回答:“愿不愿意你去问他。”(评剧《刘巧儿》)【刘巧儿这名儿不白给,使用巧劲儿把尬问推给了赵某人。】
6.问题转换。(1)“你啥时结婚啊?”“民族复兴之日。”【如果对方继续追问“民族何时复兴”,“你”可以“这是第二个问题”为由,拒绝回答。】
7.等量换算。(1)问:“工资多少?”“够马云的一顿饭钱。”【至于马首富一顿饭多少钱,也属于“第二个问题”。】
8.直接打哈哈。(1)“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呵唷!哈哈!He he!he he he he he。”(鲁迅《立论》)【这个,无需解释。】
(五)闪避的多角度分析
1.语言学:语义场的暴力拆迁。闪避说明了语言功能不仅是“信息传递”,也有表达态度和情感的功能;闪避的宽泛回答、答非所问等技巧都说明语言可以“看似说了很多,实际说得很少”,但感情却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商人被问赚多少钱,答“够本”——这个回答相当宽泛,可能是赚10万,也可能是亏到只剩裤衩。但是其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人家并不想让你知道其精准的利润!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到底,就是不知趣,惹人嫌。
2. 哲学:存在主义的“语言躺平”。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闪避就是“地狱社交指南”。《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这是“大辩若讷”的思想。比如鲁迅笔下子君对涓生说“没什么”,实则是对爱情的彻底幻灭。(1)有学僧问:“什么是道?”赵州禅师:“墙外的。”学僧:“不是问这个。”赵州禅师:“那问什么道?”学僧:“大道。”赵州禅师:“大道通长安。”【这是禅宗的一则公案。疑心这位禅师要么真的不懂“道”,要么不愿意费口舌解释,所以“闪避”了事——这样最省事。】
3. 社会学:(1)“您对某案件怎么看?”答:“我们坚决拥护法律判决。”(《人民的名义》)【权力博弈的润滑剂电视剧中,官员被记者追问敏感问题。他的回答既义正词严,又什么都没说,从而规避了ZZ风险。】
4. 传播学:互联网时代的“防杠金句”。闪避印证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妥协策略,比如外交部经典应答:“中方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再比如:网友问:这瓜保熟吗?答:一切以官方通报为准。完美闪避了授人口柄的风险。
5. 心理学:违反“预期脚本”。对答话人而言,闪避体现了其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语言反射。当实话难以说出或不想正面说出,闪避就出现了。对读者/问话人而言,人脑预设对话应直击问题,但闪避突然拐弯,引发其认知失衡。(1)妙玉和惜春下棋,宝玉来了,妙玉问他从哪儿来。宝玉不敢答话,以为妙玉是打机锋——考核你有无开悟。惜春嘲笑宝玉了,说这有什么难的,答“从来处来”就行了。(《红楼梦》)【宝玉被妙玉问“从何处来”,惜春教他用佛家套话“从来处来”回答,瞬间把哲学问题变成禅意段子。】
6. 逻辑学:伪装严密的诡辩。“闪避”对逻辑命题而言是“答非所问”或“含糊推诿”,表面遵循“有问有答”的结构,实则偷换概念。(1)老板问:“项目进度如何?”打工人答:“我们一直在努力。”【尽管实际进度可能为0%,老板也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