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
老师做了一个小调查,先在黑板写了三个词:理论知识,经验,素质,接着随机挑选同学让他们按自己的第一反应和理解对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一共挑选了23位同学,综合统计,按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经验,素质,理论知识。
然后是第二次调查,还是这三方面,让同学选择自己认为最基础的东西,统计结果基础性最高的是:理论知识。
很有意思,两次调查得出的结果按逻辑分析来看就是:最基础的=最不重要的。我们从小就背诵“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通俗点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现在得出的结论和我们平时的认知南辕北辙。
介绍一下背景,这是某985学校管理学课程研究生的一堂课,课上一共47个人。得出这个结论时大家一片哗然,读了这么多年书,大家竟都还是“经验”主义者。
现在你也可以看看自己会对它们怎么排序,我当时的排序是经验最重要,理论知识最不重要,理论知识最基础。然后我就坐在那里开始想,我为什么会这么排?首先是经验,现在都倡导实践能力,企业招人看重的是工作、实习经验,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就像个“小白”,最缺的就是经验······,毫无疑问,经验最重要。素质和理论知识我纠结了下,但想到自己已经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这“熊样”,于是坚定的把素质排在了第二位。至于哪个最基础,这个没啥可纠结的,不用想就定了是理论知识。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最基础的=最不重要”却出乎意料,这就值得思考了。
当然,后头看这个问题从开始就是有缺陷的,最起码理论知识,经验,素质这三方面彼此间就不独立,说不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经验是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多然后才素质高,还是素质高爱学习才有了理论知识?等等。这些抛开不提,我在想的是:我们什么时候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这么不重视了。
这次抽样调查样本很小,可能代表性也较差,但最少证明这23位同学中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是认为理论知识不那么重要,从小学算起到现在,我们至少上了17年的学,读了17年的书,学了17年的理论知识,而最终我们却认为自己是在做无用功,我们上学的意义又在哪?
现在网上“读书无用论”很流行,人们说谁谁没读过书现在一年挣多少钱,大学生却是“读书贵、就业难”······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否定与怀疑。
那么首先什么是理论知识?它是指“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不是分散的、零星的知识,不是个别性的、具体性的知识,而是系统的、有普通意义的知识”。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甚至历代积累的,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我对它的价值的认识是在于理论知识可能会使你少走弯路,因为这是很多人的实践总结的精华。
其实日常生活中,仅靠经验就足够了,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大部分时间)都由其过去的经验所决定,仅少数时间由自我意识的突破去决定,这种突破便是建立在你所积累的理论知识之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提出“短期功利主义不可取”
大学教育,特别是精英大学的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一生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就业做准备。学生的眼光和能力要远远高于在大学时学到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会很快过时。大学教育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看问题的眼界和眼光,这些都远远重于专业知识。
“通识教育讲授的知识不一定马上有用,但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无意间用到,比如乔布斯当年在大学时学习的美术字课程。”钱颖一说。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身处一个功利主义、更确切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无论做研究还是学习,人们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有用。比如在校学生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面试和找工作有用吗?我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就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身边同学逃课的很多,理由很简单“上课没啥用,没有价值”,要是有其他更要紧的是也就罢了,但逃课时间大多数都浪费在游戏、逛街上面,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课上讲解知识有没有用不去上又是怎么知道的哪?其实,大多数情况都是我们人为降低其价值,或者是道听途说。退一万步讲,你去上课了,多少能听两句,不知什么时候还能用得上,总比你打游戏、逛淘宝要来的有意义吧。
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在学什么知识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着眼于长期,不要急功近利。我们要理解,一些看似短期无用的知识可能是长期非常有用的知识。要知道,大学教育不仅是为毕业后找工作,更是为一生做准备。
乔布斯这样反思:“在我念大学时,是不可能把未来的很多点连接起来的。只是在10年之后,当我回头看时,是如此的清楚和显然。”“人是不可能向前预测如何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只能回首往事时才能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在你的未来,这些点将得以连接。”
我们都认为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太大,认为教材上的东西理论性太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用的上的东西不多,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更乐于凭借着以前积累的经验来操作的。但回过头来总结你的工作学习,你又有多少的进步?遇到瓶颈时,理论才是突破的利器。大学期间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未来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不要让理论知识限制了你的高度。
“知识的储备量决定你的思想,思想的高度决定你看待事物的格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