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驱动力?字面上我们都理解它是一种为了做成某件事情所需的内心力量。
当我们为了完成一件特别感兴趣的事件A时不得不在这个过程中狠下心去做事件B,能够让我们坚持搞定事件B的力量就来自于事件A对于我们内心的吸引力,可见这个吸引力是足够强大的,我们把A这样的事件称之为刚需,通过刚需获得的力量自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驱动力了。简单来说,你是否觉得干一件特别想干的事情时才充满了干劲呢?其实,原理就这么简单。
对于把阅读当做刚需的人来说,即使是遇到了一本用不熟悉的语言(例如英语)写的书也照样会想尽办法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对于把追求真相当做刚需的人来说,即使是遇到了很多难题也照样会死磕到底去满足自己对真相的渴求;对于把优秀当做刚需的人来说,即使是遇到了再大的困难也照样会想尽办法力图把事情做到最好。
最后我们发现,当我们满足了阅读的刚需时,顺便学习了一门语言,但我们满足了追求真相的刚需时,顺便锻炼了分析能力,当我们满足了优秀的刚需时,顺便积累了把一件事做到第一的经验。或许事件A有时只是一个结果或是一种体验,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B常常能带给我们一身受用的技能!因为满足了A又同时产生了B带来的好处,到这个层面了后到底谁是结果谁是过程或许已经不重要了,到后来你会发现它们也会相互促进,形成正反馈,最终A事件也让B事件成为了你的刚需,更重要的我们由此得到一个方法论:通过多去寻找具有这样规律的组合事件来从中获取力量帮助我们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我们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刚需,比如抱怨,比如爱占小便宜,比如偷懒,比如过度爱面子,比如急于得到正反馈,等等,我们在满足自己这些不好的刚需时浪费了大量时间跟注意力,甚至还会给成长带来阻碍。也就是说驱动力实际是个中性词,驾驭不好,它便不会让你朝着想要的方向行走。
比方说抱怨,我发现这是个大多数人都有的毛病,不仅有而且还不觉得自己有,经常坐车的人肯定有一个体会,旁边一辆车把我们车撇了一下,立马就听到司机随口大骂“%@$……”尽管他说的很大声,但其实除了车内乘客外,也不会有人听到了,或者要是被旁边那辆车的司机听到了还可能引发一次对骂甚至斗殴事件。
我们静下心来稍微想一下就能理解,司机当时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罢了,可要命的是,这样的抱怨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
在工作中我也常常听到同事抱怨领导的规定不贴合实际,很不合理,抱怨其他部门同事做事很不靠谱,等等。我自己也时常会抱怨,每当抱怨时,我的脑海里就会弹出一个窗口,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抱怨,进而分析原因,通过分析体会你会慢慢发现,其实抱怨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减轻自责,较低痛苦,缓解压力,本质是通过极端的将问题归咎于外界来偏袒自己。我们都知道抱怨是一个贬义词,原因就在于:它不能改变或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还浪费了解决问题的时间,抱怨也会传染给身边的人(多么负能量的事儿),长期抱怨还会上瘾,最终常把抱怨挂在嘴边的人不是把保持好心情当成刚需,反倒是把抱怨变为了刚需,因为他太依赖于通过抱怨来消除负面情绪了。你看,拥有不好的的刚需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人非完人,可能你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正确的刚需,正确的刚需反而不够用,不要紧,这至少比假装不知道要好太多,我们需要一步步剔除不正确的刚需,不断建立起更多正确的刚需,慢慢积累,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脑是有很强的可塑性的,我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改变!那么,就从学会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开始,让更多正确的刚需驱动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加速航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