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修笔记
作为美丽中国的准项目老师,我希望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记录总结在此,既是留下足迹,或许回望时还会有新发现。做专业的支教,看更好的教育,保持终身学习。我们一起,育人、遇自己。
All is well.
我们的心很容易动摇,你得学会哄它。
问题就能解决了吗?
不能,但你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歌舞穿插、搞笑元素和想象式解决的大团圆结局下,包裹着升学压力、教育弊病、贫富分化、就业问题、商品化与拜金等现实情境,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这部电影造了一个美梦。
但这是不是就毫无意义呢?本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诚然,结构性难题让人觉得无力,甚至是绝望。但就个体而言,我们能够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的心。影片中,主角兰科的两个好兄弟才更贴合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在多次犹豫挣扎中,最终选择像兰科一样,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再纠结「如果我和他们一样,能得到这样的结局吗」这样的问题了,所有的心灵鸡汤和人物传记都无法给出答案。
人生无法复制,未来无从预知。你要问的是:「我想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而在教育层面上,感性情绪之上的故事固然是一种勉励,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只沉溺于感动之中。从助教体验周回来之后,我在美丽中国的广州办公室得以阅读了美丽中国广东团队的支教文集《微光》。轻薄的3册文集,记录着一年又一年新的成长,山间的风,孩童的笑,还有切实的总结和反思。
第3辑中有美丽中国粤北地区区域总监胡忠伟的一篇文章,《未经省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文章谈到关于立体、全面地认识农村教育问题时,提出支教老师还能做的是,观察、了解和行动。虽然没有写具体的实施方法,但文章传达了一个信息,即美丽中国正在部署探索的框架网络。
证据之一就是,2019-20121届准项目老师的第二期线上培训,便是由胡老师带来的《浅谈农村,在乡村支教中做一个行动研究者》。培训分享了中国乡村教育政策变迁、包括《乡土中国》《折翅的山鹰》等几本理解中国乡村的书籍,还有参与式观察、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等行动研究方法,还给出了做行动研究的几条建议。培训中的这些书籍和方法,其实涉及到了社会学、人类学领域,这让我惊喜又感觉责任重大。
诚然,个体与社会唇齿相依。遵从己心,不断学习,坚持行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