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之前演员任素汐的一个“X”字好评一样,看完电影我下意识的掐了大腿一下,让自己体味疼的感觉。只是细细的咂摸一嘴,跟随着那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在青春里晃荡一遍,竟然又咧嘴一笑。这就是我整体的观感,心疼也欣喜。
在成人的世界里长大,必然是粗砺的,你的触角还是孩童般的嫩弱,可他们却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生活的辛劳酸涩,他们的手掌脚掌都布满了老茧。于是在你该长大的年纪,不自觉就被按了快进键,总有人和事催促着你成长,总让你来不及体味一下自我的极致。十三岁,正是女主角李玩递进长大的一年,她单薄的小身躯被拽扯的很狼狈,台本一个接一个,竟然也粘合了她十三岁的成长岁月,尽管裂痕那么明显。
父母离异,李玩心中必然有过创伤,所以她孤独她执拗她细腻她敏感,她开始钟爱宇宙天体,对物理情有独钟。只是她需要补上英语课的短板,所以父亲才生硬的给她报了英语兴趣班。在他们的世界里,你英语差不就该补英语嘛。
继母生了弟弟,家人一致隐瞒,只因他们也知道李玩的心性。为了平稳的让渡出真相,于是有了爱因斯坦的到来,只是它那么快就丢失了。它是成长里第一次主动想拥抱着不撒手的事物,偏偏却走丢了。
好吧,成人的戏码又来了,他们买了一只看似一模一样的狗还众口一词的让她承认这是爱因斯坦,她怎么能做到。最终,她做到了,也知道了弟弟的存在,也明白了自己不再是唯一,懂得了谦让和成全。只是她的爱因斯坦又要被送走了,她的青春快被送到了崩溃的边缘。
还好,一切总有转圜。如同爸爸怒不可遏的打了她,但是又抱起她流着眼泪的后悔歉疚。如同爸爸最终并没有把爱因斯坦送到狗肉馆,为人性的善良兜了底。如同那个不自觉爱上她的男孩,习惯性的陪伴之后还得仓皇的离去。于是,再见真正的爱因斯坦,她竟然窃喜它没有认出她,她明白,成长是有来无回的单行线,有些事变了就是变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当然促进她真正长大的还是她自己,她丢掉了刻意为之的英语演讲比赛,但她靠自己拔得物理竞赛头筹,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强大的成长筹码。
我把这种转圜理解为温情。十三岁的李玩看似不幸,其实又莫大的幸运或者幸福。爷爷奶奶对她的爱,连新生的弟弟都不能比拟,这世界天塌地陷,他们活着,就有人为李玩的“爱”兜底;爸爸对她的爱虽然粗糙,虽然掺杂了离异的歉疚,但也绝对无私伟岸;就连那个看似站在角色对立面的后妈,也是一位心理健康的女人,她会主动示好懂得长袖周全;就连青春期遇到的懵懂的爱情,也是温润和缓的,是可以滋润生长的。
影片最大的成功便是把成长描画的如此细微生动,十足的像极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的妙处在于李玩看着跌跌撞撞的弟弟学习冰刀,连吐牛奶的样子都和她如出一辙,那一幕连接的是一茬茬人的成长。
曹保平近几年的电影没拉过,看了也没失望过,又稳又好!
回归电影给的感悟,谁的成长都是作茧自缚后的悄然绽放。看似是我们妥协了委曲求全了,实则是我们懂得了成全,明白了规则,颖悟了人生,体味了亲情。还好,我们留下了一部分的自我,它总会按照我们的意志绽放,尽管有些孤独,尽管要等待很久,但丝毫不影响她的美好,那是成长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