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414天分享(2019.9.29)
几位同事闲聊,说到孩子压岁钱的归属权。
有的说,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父母掏钱,他(她)又不赚钱,拿着钱干什么?
有的说,孩子没有啥主见,手里有了钱乱花,所以,不想让他(她)兜里有钱。
另位同事说,孩子以为亲戚朋友送给他们的钱都是自己的,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父母亲戚之间的交换,等人家家里有事,不还得出去吗?不能咱出钱,孩子赚钱。
想想同事的话,很有道理: 担心孩子们,一方面,拿着那么多的钱,不会计划,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另一方面,担心孩子以为这些钱是白来的,没有想到这些钱,父母在人情来往中还需要还回去的。毕竟,现在的压岁钱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管理好这笔账,需要勇气和智慧。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爱走亲戚。盼望着早点吃完饭,然后就可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了。虽然那个年代的压岁钱只有五毛钱,一块钱。那已经是个笔“巨款”了。拿到钱后,我姐和我弟,飞快的跑到附近的小卖部,买吃的,买玩的,让钱瞬间转化成了快乐。我呢,不舍得花,揣在兜里,反复的摩挲着,计划着准备买什么。结果呢?一回到家,母亲会把我们几个叫过来,要求把压岁钱交上来。姐姐和弟弟说花完了。妈妈气愤地用手指头狠狠地戳了几个她们的头,然后转向我。我就傻眼了,那个委屈,生气,不愿意,一股脑儿涌上来,凭什么呀?这明明是我赚的嘛!如果我不去,亲戚肯定不会给老妈钱吧?再说,他们花了,就可以,我没花,就要交工吗?
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妈妈严厉的目光下,我还是乖乖的交出来快揉烂了的那张纸笔。委屈的眼泪哗哗的流……我不是不懂家里生活的艰难,我不是不懂母亲的不易,但是,那一刻,我就是想拥有那份花钱的自由和权力!
道理再对,没有事实重要。当孩子的感受不被看见,都会造成权力的斗争。不管谁输谁赢,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当家长赢了孩子,孩子变成了无条件的服从者,以后做啥事,没有了那么高的热情,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再美好的想法,实现和不实现,有什么区别吗?反正自己说了不算,反正自己的想法没用。上学时,报什么班,家长感觉哪个好就报哪个;考大学,家长以为哪个热门,报哪个;谈恋爱时,家长拿出一堆条件,筛选个符合要求的……
不是我不想为自己负责,是我没有学会如何为自己负责。
假如孩子赢了呢?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他真的就会乱花钱?还是我们认为他花钱的地方是在不值得的呢?如果没有了这点钱,他想要去花钱的地方,就再也不想了吗?还是暂时没有机会压下去了?欲望和好奇像关在潘多拉盒子里的魔兽,其实一直都在。
生活中的智慧,就是让我们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合作共赢的契合点。这的确很难。看见孩子的需要,跟孩子一起商量解决,不失是一个好办法。把孩子拉入到家庭决策圈,尊重他的看法,让他充分享受自主权和胜任感,他会更愿意为自己负责,继而为家庭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