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微信刚出来时,我没有及时使用。等到两年后,我才慢慢开始接触它。最开始我觉得微信是真正纯私人的通讯,和一些朋友间生活的分享。
和QQ不一样,微信的分享是尽量的简单。朋友圈的功能极少,相比较空间来说,简直不够人性化。缺少了太多的功能,起初我的体验感极差。可是后来,我逐渐理解了这种极简主义所带来的观感。
更多时候,我喜欢空间里的分享。朋友圈适合照片的分享,与空间的侧重点不同。朋友圈是简化版的空间,没有陌生人的评论互看,没有浏览记录的数据查看,更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会员装扮。
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得微信成了最广泛的网络通讯工具。手机只是作为载体,微信则完全不分年幼,被大多数人使用着。我们会发现,身边的长着都学会了如何使用微信发送语音,视频聊天。甚至会熟练的自拍,习惯了发朋友圈。
太多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刻影响着生活。你会发现街头卖水果的摊贩挂出了二维码,我们选择的机会多了。可以掏出钱包,也可以掏出手机。开往司门口的521路公交车上安装了支付宝扫码器,于是坐车也可以通过网络支付来买单。
虽然我们的城市被人诟病,但也常年享受着它的便利。每一处的拆迁,都交替着新与旧。更多的人想要逃离,逃离它的破败,和得不到生活的期望。可是,从我喜欢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看见它的龌龊。美好的事物显而易见,而稀烂则无处掩藏。
有时,我更愿意去看看围墙挡住的那部分。那里一定有些事,有些物不愿意让我看见。那一道墙,遮挡的是文明。使得我们的记忆暂时失去,选择性失忆。
微信通讯录中,或许有人早已将你删去。你没有发现他的动态,也不再去理会有几人还确实还在。或许关注你的人从不发声,只在你失落时送出问候。不过是社交工具,通讯的一种方式。也融入了生活里,再也不能无视它的便利。
每一项社会的变革,必将打破一些旧的秩序。机器的出现,取代了大多数的手工作业。然而革命的发生,不是全部屠杀,而是需要留活口。任何的改革也只是改良下的部分更换,毕竟理想状态只存在合理的实践中。蓝图的描绘多是成功的,只是到了实践阶段成了黯然神伤。许多的规律,是不可逆的。
美国从六十年代开始,逐渐拆除了河流上的水坝。自然的战胜只是暂时的欣喜,到最后还是要归于最初的样子。而我们能亲眼看见我们的河流从清澈变得污浊不堪,如今又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了。
又比如,网络购物在西方世界早已不再是主流消费方式,我们才刚刚开始而已。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国家的强盛,可细思下会发现高兴里带着几分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