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页提到
当我们阅读一些令人困惑的东西,或试图找到难题的答案时,久坐可能是最差的一种状态了,真真正正的跳出思维框架或者物理局限(户外散步或来回踱步)可能会在遥远的概念之间创建新的联系,这也就是创造力的真谛。
大脑思维,身体和环境,它们之间互为表里,相互影响。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解决一些困惑或难题的时候,可以采用,变换物理空间的方式,去触动思维更频繁和广泛的跳跃。
在古装片里常常会看到,当一个战略性的决策大臣,想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时,他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双手背在身后,踱步,来回的走。几秒之后,镜头就会切换到他们的脸部特写,已经找到了解决的路径一样的笃定感,即刻呈现在他的面部表情上。
于是,当我们坐在那儿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个问题时,可以尝试一个更有意思的方法,——让我们的皮囊和肉体移动。从而,让所处的物理空间进行改变,物理空间改变,就会直接带来外部环境的变化,当我们置身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内部大脑和思维的跳跃性捕捉信息,从而关联更广泛的信息,获得更具创造力的链接。
记起一个,有名的建筑师的专访。他谈到,当他接手一个重大项目时,他不会直接做到工作台前,在长臂台灯下,开始绘制他的草图,他从不会这样开始他所谓的创作。
相反,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去到现场,观察现场的一切要素,当地的人文特色,自然气候,风俗习惯,历史传承。
当他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到现场(现场环境)与这些方方面面的要素,进行直接连接时,他需要设计的项目的形体和功能布置,会逐渐在他的脑袋里清晰起来。
带着今天这个“久坐无创新”的理论,好像比较容易能够理解,这位建筑师在真正动手开始画图之前,所采取的一系列获得灵感和创造力的方法,实际上是被认知科学验证过的。
“现场有神明。 ”这个理论也是被稻盛和夫,所推崇的。物理空间的变化,会促使更多大脑思维的跳跃性信息捕捉与关联,从而协助我们达到真正的目的。
我自己感觉还有一个重点,我们必须带着具体的目的和问题前行,那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捕捉和链接重要的信息。
用清晰的目的和问题,去连接外部传递过来的灵感与信息。
问题和目的越清晰,能够被连接的灵感和可能性,也会越聚焦。